李東(左一)和退休老太在交流編織技術。
在文昌社區,有一個“快樂編織部”,自去年以來人氣越來越高,隊伍越來越壯大,活兒也越來越忙。但您千萬不要認為這“快樂編織部”里的“織女”全是年輕貌美的靚女。恰恰相反,這里的“織女”幾乎是清一色上了年紀的大媽們。這些忙活于“快樂編織部”里的大媽們通過從事業余編織,在收獲了快樂的同時,也扮靚了社區。如今,這個“快樂編織部”已成為社區里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這里是清一色“大媽織女” 無論上午,還是下午,當路過振興街,走進文昌社區,便會看見70多名上了年紀的大媽,坐在馬扎子上。千萬不要認為她們是在那里搓麻將打牌、聊天喝水,相反她們一個個聚精會神,正忙得不亦樂乎地“勾”、“挑”、“穿”、“插”著手中的一個個毛線工藝品。
在“快樂編織部”里,記者看到,坐成幾排的大媽人人都在忙活著手中的編織品 ,邊飛針走線勾勒織品上的圖案,邊不時地交頭接耳切磋一下各道工序走針的方法和技巧。
今年47歲的李東,是銀鷹化纖集團的一名女職工,他是“快樂編織部”里的一名老師。“我以前干過紡織,算是有點基礎吧!其實,也算不上什么老師,到這里主要是與大媽們互相切磋一下紡織手藝。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我還得跟著大媽們學。”3月31日上午,編織手法嫻熟的李東正在“快樂編織部”里編織一個手提包。小小的手提包已基本成形,上面綴滿了小動物、鮮花等各種五顏六色的圖案,形狀也非常精致。“下班后,主要是悶得慌,去年認識了這里的陳翠華老師后,便跟著她學起了編織手藝。”
翠花人緣好,引來眾“織女” 記者看到,占地不大的“快樂編織部”,里面的貨物架上放滿了各種各樣的彩色毛線,室內拉起的幾根尼龍繩上掛滿了一件件織女們織出的杰作。小手提包、精致錢包、兒童帽子、小毛衣、拖鞋等等,在各種手工編織工藝品上,分別裝飾著各式各色的小葫蘆,靈氣十足的小老鼠、戴金帽子的小雪人、背著“五彩”大龜殼的長壽龜,全身金燦燦又有綠葉點綴的大南瓜,憨態可掬的大金豬,一件件手工編織品可謂是精美絕倫,真是讓人大飽眼福,愛不釋手。
“現在,過來學習編織手工藝品的老人越來越多,過幾天天暖和了,室內就坐不開了,要到室外去坐著編。最多的時候,能有一百多人。這不 ,我光毛線針就購買了1萬多根,還要定期去買各種顏色的毛線以及各種編織品上的掛件。人多的時候,一天就要用掉100多斤毛線。”已退休多年,在“快樂編織部”幫襯著打理雜務活的胡寶巖向記者介紹,他就是一打雜的,當初出主意開辦“快樂編織部”的是他的妻子—陳翠花。
據了解,家住文昌社區的陳翠花是古城中學的一名教師,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區,人緣特別好。那天,她正在編織一件手提包時,一大姨說也要跟著學編織,后來,其他的人也跟著學了起來,再后來到這里學的人越來越多。
60歲“抑郁大媽”變開朗 每隔一會兒,陣陣幸福爽朗的笑聲便從這小小的“快樂編織部”里傳出。“干編織活能鍛煉老人們的手腳靈活性,還能讓老人們通過干活排除心中的空虛。”據陳翠華介紹,來這里學編織的年齡最大者79歲,她叫王秀清,老人編出的各種工藝品都非常精致。“以前,我在家里沒事就是看看電視,和孫子孫女們說說話。孩子們都不在家時,感覺非常無聊,還經常生病。這不,到這里干編織活后,我一年多沒生過病,吃飯也格外香。”王秀清老人向記者介紹,現在一天不到“快樂編織部”里,就覺得這一天過得不完整。
家住文昌社區的劉明秀,今年60多歲,前些年因為家中出了點事,受到很大打擊,像是患上了抑郁癥。去年,陳翠花領她到“快樂編織部”里學了一天后,劉明秀也愛上了這手藝。如今,劉明秀還成了這里的一名老師,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悶悶不樂了。“她到這里后,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現在她整天有說有笑,成了快樂編織部里最開朗的一名織女。”陳翠花說。
這幾年通過開辦“快樂編織部”,陳翠花越來越覺得這門手藝可以再做大一些,這些日子她正與胡寶巖商量著找時間到廣州去參觀一下,看看人家那里的手工編織行業是如何發展的。她笑著說:“現在,社區里的退休老人越來越多,只要給這些老人們一個發揮余熱的平臺,這些老人們做出的事業同樣精彩。” 文/圖 記者 李奇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張珍珍]
本文地址:http://gaomi.bandao.cn/news.asp?id=2393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