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承云正在給一名廚師朋友磨菜刀。
“不管生活變化怎么多/你的剪子菜刀還得磨/別看我已經有六十多/我還必須每天去吆喝/磨剪子來搶菜刀……”
上個世紀80年代,著名歌手劉歡曾以一首《磨刀老頭》唱紅了大江南北,溫暖了城市和鄉村,讓無數人為之動容。而現在,這首歌已經很少能再聽到,城市中更難覓磨刀人的身影。
花甲老人六年前重操舊業
“磨剪子嘞搶菜刀……”那拖著悠長鄉音,走街串巷的高亢吆喝,伴隨著幾代人走過了一段難忘的歲月,經典得令人無法釋懷。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磨刀這個行當的生意相當紅火,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劇,走街串巷磨剪子搶菜刀這個傳統行業,卻像它的吆喝聲一樣漸行漸遠,甚至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和生活。
在諸城市,有一位叫趙承云的64歲老人,為了這個傳統行業的延續傳承,花甲之年仍堅持穿梭于市區的大街小巷、居民小區、賓館食堂和新郎、桑莎、蘭鳳、昊寶等知名的大型紡織服裝企業。
11月24日,記者來到位于諸城市龍都街道的一個居民小區拜訪了趙承云老人。在一棟13層高的居民樓前,停放著一輛廂式電動三輪車顯得很扎眼,三輪車的箱體上醒目地印著“解決民生問題-祖傳手藝服務生活—磨剪子搶菜刀”等字樣和服務熱線電話號碼。聽記者說明來意后,趙承云嫻熟地掏出鑰匙打開他的電動三輪車箱體后門,晾曬出自己的寶貝。里面裝滿了維修零配件和手搖飛輪,粗、細磨石,搶刀、水刷等工具。
趙承云告訴記者,他是從父親那里學到這手藝的。小時候,跟在扛凳子的父親后面吆喝,學手藝;而今是騎著電動三輪車,吆喝也用上了小喇叭,省力氣多了。趙承云雖然年輕時就會這門手藝,但是他卻沒有用這個來養家,直到六年前退休后才重操舊業,大街小巷地開始磨剪子搶菜刀。
磨刀是細心的技術活
“磨剪子搶菜刀”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實用技藝。記者一直很好奇這個“搶”字到底作何解釋?剛一落座,趙承云就打開了話匣子:“搶菜刀的‘搶’字,是指刮掉或擦掉物體表面的一層銹斑,這種技藝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講究,先要看刀口是軟是硬,硬的用砂輪打,‘搶’完了再上磨刀石。簡單地說就是把發鈍的刀口通過‘搶’的工藝磨薄……”
“‘剪子好磨,小錘難學’。剪子的功夫不在磨上,小錘‘敲’的技術才是關鍵,也就是說‘三分磨,七分敲’”。趙承云告訴記者,剪子分很多種,鋼筋剪、綠化剪、果樹剪、鐵板剪、裁衣剪、線毛剪、醫用剪、皮料剪、紙花剪……不同的剪子有不同的磨法。刀也分很多種,貼鋼刀、夾鋼刀、絡鋼刀、鎢鋼刀、焊鋼刀、不銹鋼刀等等。知道了剪與刀的種類和用途,還要懂得怎么開磨,這是一個有經驗的磨刀工所必須具備的,否則刀不僅磨不光亮,而且又不具備鋒利性。趙承云對記者說,磨刀這活看起來簡單,這其中也是有技巧的,用力要均勻,磨刀要細心,這樣磨出的刀才會耐用。磨刀、磨剪子中,最難的是磨剪子,磨的時候不光要掌握角度,力度也要合適,不然磨出來的剪子不好用。
老手藝傳承遇難題
趙承云個子不高,性格隨和愛說話,人緣好 ,很多“老客戶”都愛等著他來磨刀磨剪子,也因此結交了一些朋友。據趙承云老人介紹,只要天氣好 ,一般都會出去走街串巷招攬生意。若有需要,一個電話隨叫隨到。從最初的幾毛錢到現在每磨一把菜刀4元、一把剪刀3元。趙承云說,他不為掙錢,只為活得快樂,活得充實。
談起趙承云“磨剪子搶菜刀”這事,不善言談的老伴也接過話茬:“老趙年紀大了,兒女們都生怕他有個什么閃失,不愿意讓他外出。但他覺得這不僅能鍛煉身體,也是服務群眾的好事,只要身體允許,我會一直支持他走街串巷吆喝下去。”
記者了解到,趙承云的晚輩們均沒有人愿意繼承這門手藝,而趙承云從父親那里學來的老手藝在被時代拋棄的同時,在自己家也已經無法再傳承下去。“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傳承下去實在太可惜了,‘磨剪子搶菜刀’這門手藝無論如何不能失傳!現在我年紀越來越大,等到干不動的那天,這門手藝沒人繼承,恐怕過不了幾年,這門手藝就失傳了。”在老人看來 ,“磨剪子搶菜刀”是一門藝術,老人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夠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把這門手藝保護起來。
據悉,諸城市市鄉兩級專門啟動了“鄉村記憶工程”,對當地歷史沿革、農耕民俗、鄉賢名人、紅色文化、民間工藝、非遺文化等多方面內容進行展示陳列和有效保護,而趙承云老人的這門磨剪子搶菜刀的技藝也已得到了相關部門的關注,有望被列入計劃中。
如今,趙承云堅守著磨剪子搶菜刀這個漸漸消失的老行當,小喇叭里抑揚頓挫的吆喝聲和菜刀與磨刀石摩擦發出的極具韻律的聲響,構成了獨特的“音符”,在高樓林立的城市里回蕩,悠長而深遠。記者 金川 通訊員 徐春光 圖片由張晶提供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李敏娜]
本文地址:http://zhucheng.bandao.cn/news.asp?id=2477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