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下雨,雖然讓人覺得有點兒遺憾,不能看熱熱鬧鬧的秧歌演出了。但春雨貴如油,這及時雨也為田里的麥苗帶去了甘露。雖然沒有演出,但一家老小歡聚一堂吃元宵,也是熱鬧非凡。在這里,本報記者給您細數元宵節習俗,看看傳統的元宵節是怎樣過的。
元宵節來歷源遠流長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在這一節日時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資料與漢族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東漢佛教傳入,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逐附會傳統文化把元宵節定為參佛的吉日良辰。
據了解,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傳統活動增添節日色彩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花燈,又名“彩燈”,是我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起源自漢武帝于農歷正月十五日于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于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為元宵節點燈的開端。
“放天燈”,來由是過去人們在躲避盜匪侵襲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燈為互報平安的信號。由于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節,從此以后,每年這一天,人們便以放天燈的儀式來慶祝,所以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其后逐漸演變為向上天祈福許愿的民俗活動。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后增的一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于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吃元宵 吃元宵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習俗。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體甜餡料,將其切成小塊,蘸水后在糯米粉中反復滾圓至大小合適,它的表面是干的。湯圓餡料有葷有素,先把糯米粉和成面團,像包餃子一樣將餡包入再揉圓。湯圓的口感比元宵細膩爽滑。據說元宵、湯圓象征合家團圓更美好,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所以正月十五元宵必備。
元宵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中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子是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的,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機會,順便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記者 劉靜 整理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