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圖就是真相?不一定!警方查處利用AI編造網絡謠言案
AI技術發展迅速,現已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的熱點,一些別有用心之人也趁機將其變為造謠、斂財的工具。8月21日記者從公安部網安局獲悉,公安機關依法查處此類網絡謠言案,目前已對利用AI編造“大風襲擊致人死亡”等網絡謠言的相關人員進行了處罰,并發布提示。
本月,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在網絡上迅速傳播:“(福建)南平松溪縣遭遇嚴重大風襲擊,造成棗嶺街一人死亡。”這則消息圖文并茂,甚至還有逼真的視頻片段,一時間引得大量網民關注和轉發。但經公安機關核查發現,這竟然是用AI編造而成的網絡謠言視頻。
經查,該謠言系發布者周某為博取關注、獲取流量,通過AI軟件生成的。周某對圖片和視頻剪輯拼湊后,制造出“有圖片”“有文字”“有聲音”的虛假信息,發布至網絡平臺上,造成社會不良影響。目前,當地公安機關已依法對周某給予行政處罰。
據網警介紹,造謠者利用AI低成本、高效率、操作簡單的特點,通過提供關鍵字,AI軟件便會自動在網絡上抓取相關信息,以熱點新聞和隨機網絡音視頻為素材,批量化生產網絡謠言,投放到各大網絡平臺上,實現吸引眼球或流量變現的目的。謠言的傳播率和影響力成倍增加。
當謠言披上AI的外衣時,不但能自動生成文本,還能生成逼真的圖片、音頻和視頻,讓不存在的場景變得栩栩如生,讓虛構的人物仿佛真實存在一般。這就完全顛覆了我們常規認知里的“有圖就有真相”,使人們對網絡謠言本身難辨其真假。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怎樣識別并抵制AI謠言呢?
網警提示公眾:一是好奇之心要適度,面對新奇夸張的信息,先別急著一探究竟,AI就是選擇、抓取大家關注話題來制造網絡謠言,利用網民好奇心進行傳播;二是切不可盲目相信和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在社交媒體或網絡上看到可疑信息時,可以先進行核實或等待官方消息發布后再判斷;三是在上網瀏覽信息時要保持對信息來源的警惕性,多訂閱官方媒體、政府部門的賬號,盡量選擇權威、可信賴的媒體或機構作為信息來源;四是注意網絡信息的邏輯性,如果發現一條信息在邏輯上存在明顯的漏洞或矛盾,它很可能是經過篡改或杜撰的。
- 果然財經|九成時間當耳機,AI眼鏡是“真智能”還是“偽需求”
- 聚力推進“人工智能+”|逄曉男:錨定“AI+鋼鐵” 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賦能鋼鐵產業全工序
- 智聯萬物 AI賦未來 2025中國國際消費電子博覽會開幕
- 《沒有結束的細菌戰》背后的故事:撕開“731”的又一個真相
- 2027年90%業務場景實現AI賦能!青島地鐵發布《“人工智能+”三年行動方案》
- 用AI編造網絡謠言、“開盒”網暴檢察官,10起典型案例公布
- 2025年山東網絡安全宣傳周 | 魯小安網安日記:AI技術需善用,辨偽存真護平安
- 海報|與省領導面對面,8位山東企業家談如何玩轉AI+
- AI長圖丨“亂穿衣”季節來了!到底要不要“秋凍”?
- 喜報!青島地鐵《你好,軌道交通的AI時代》品牌故事榮獲全國“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