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中下旬,青島進入“兩會時間”。青島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于1月19日至22日召開。青島市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于1月18日至21日召開。一年一度的市兩會是全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對于團結...
代表委員與市民提出金點子 讓城市應急沒有"延時"
一個城市是否具備現代意義上的應急功能,不僅關系到城市本身的發展或城市化進程,更關系到廣大市民甚至全社會的生命安全、人身健康和財產安全,還將對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影響重大。昨天,青島早報“兩會直通車”推出“兩會圓桌”欄目,邀請市人大代表、市政協委員與市民一起熱聊“城市應急”話題,為島城的應急發展提出金點子。
市人大代表 張旭明
加快應急產業品牌培育建設
作為島城知名應急產業品牌的負責人,張旭明建議,盡快制定關于培育打造應急產業品牌發展戰略規劃,引導應急企業建立以質量可靠、技術先進和信譽優良為核心的品牌建設體系;以傳統優勢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以行業龍頭骨干企業、中心企業“隱形冠軍”為主體,抓好典型培育,幫助企業開展品牌宣傳推廣,樹立行業“新金花”;加快應急產業文化建設,豐富應急產業文化品牌內涵,提升企業品牌核心價值和軟實力。
市人大代表 劉永康
提升公共交通領域應急反應能力
市人大代表、交運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劉永康表示,針對當前公共交通領域的突發事故,首先是制定實施“第一響應人”招募管理、“守護員專座”等管理制度,聯手公眾力量加大對發生在班線客車、定制公交、常規公交車廂中影響安全運行的乘車行為的整治力度;經過分批次組織駕乘人員參加市紅十字會開展的急救知識培訓,提高一線員工應急防范處置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最大限度地減少交通事故突發時人員的傷亡率和致殘率。
市政協委員 李秋航
城市應急需盡快予以地方立法
李秋航提出,青島應當盡快制定強有力的地方立法,以確保城市應急之職責、職能、措施到位。當城市應急事件出現時,政府的信息反饋、研究、組織、調動、抵達現場等措施均需要一定的時間,此時,第一時間能夠及時拯救生命、采取措施、減少損失的往往是事件發生地的周邊居民、單位、其他組織等,第一時間的積極應對能有效地減少傷害、減少損失。為此,她呼吁應當通過立法讓第一時間能夠參與城市應急處置的民眾、單位、其他組織以主人翁的姿態發揮最大作用。
市政協委員 林向峰
加快自動售藥機項目審批
“日前,寧波市發放了全國第一張以行政許可方式確認自動售藥機經營項目的 《藥品經營許可證》。”林向峰表示,自動售藥機節省了傳統藥店的人工成本和房租成本,同時實現24小時掃碼即購不間斷服務,隨時滿足用戶應急購藥需求。期待青島這個國際化都市,能緊跟快節奏的生活步伐,加快自動售藥機項目審批,滿足群眾24小時用藥需求,同時推動藥品零售企業創新轉型,促進我國藥房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CFRT城市第一響應隊”發起人 萬濱
增加培訓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
萬濱說,應該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處置中,并經過專業的培訓和考核,讓更多的市民具備專業救援力量還未到達現場時的應急處置能力,以及專業救援力量到達后如何配合和協助的協同能力。通過志愿者的招募、培訓及考核,未來如果每個社區能有6-12位具備這種應急能力的志愿者,那么在該社區發生突發事件后這些志愿者就可以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可以大大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以及有效減緩火災等突發事件的蔓延速度,從而為下一步的搶險救災贏得寶貴時間。
青島紅十字金山海上救援隊隊長 郭友忠
強化對“風險點”的管控
郭友忠說,進一步加強對“風險點”的管控還有不少文章可做。出了險情,有一套科學、完整、高效的應急機制來控制災難的進一步升級固然重要,但盡量減少或避免險情的發生才是城市應急管理工作的根本之策。根據統計數據,近海幾處容易被潮水淹沒的礁石群就是事故多發的“風險點”,他建議盡快劃定沿海事故易發的“風險點”,對每一處“風險點”設立專人負責的“風險提醒員”或“礁石長”,并在“風險點”設立永久的“風險提醒燈”,燈桿上劃出“高潮水位線”,并醒目標注“事故易發地帶”等字樣。
青島紅十字藍天救援隊隊長 李延照
提升全民安全意識
李延照表示,城市應急是距離生命最近的應急工作,及時科學、安全有效地應對突發事件,能夠為社會的穩定、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爭取更大的空間。做好城市應急工作,首先要提升全民安全意識,其次要教會全民學會防災減災、自救互救知識,最后要在政府主導下,經常性組織實施全民參與的各種方案演練。推動全民城市應急,應該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益機構積累了很多應急實戰經驗,在參與社會治理工作當中,已經形成卓有成效的市場運作方式,能夠更好地為城市應急服務。
“天使救援”項目經理 孫佳文
加大應急志愿者培訓力度
孫佳文表示,為了提升自救互救技能,多多開展普及民眾應會必會的應急救援知識的公益課堂十分必要,例如心肺復蘇、海姆立克急救法、溺水營救等應急技能。此外,近年來,民間救援組織、應急救護志愿者數量加大,越來越多具有專業救護能力的志愿者能夠并且愿意投身于應急救援的工作當中發揮自己的光和熱,孫佳文希望有更多這樣的機會提供給志愿者,從而加大志愿者在城市應急建設當中的重要作用。
本版撰稿 首席記者 于順 圖片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