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故事|“觀察深海珊瑚林,像置身深海花園一般”!中國科學院海洋所這個團隊已發現1800余種海洋新物種
5月30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實驗室里,科研人員徐雨正在對一株珊瑚進行電鏡掃描,為接下來的新物種發表做準備。他所在的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以下簡稱“分類室”)是國內較早對深海珊瑚進行研究的科研團隊,到目前為止海洋所已經發現1800余種海洋新物種,同時擁有亞洲館藏量最大的海洋生物標本館。
徐雨和他發表的珊瑚新物種
90后發現20余個珊瑚新種
“這株珊瑚是虹柳珊瑚屬的物種。虹柳珊瑚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長的柳珊瑚,可達到5.7米,目前已知10個物種,其中5個是我發表的,它們均采自熱帶西太平洋海山。”
“這株金柳珊瑚是我2021年發表的,你看它通體呈現金屬的光澤,非常漂亮。”
……
5月30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實驗室里,科研人員徐雨正興致勃勃地介紹著他在珊瑚研究領域的收獲。
金柳珊瑚
徐雨1994年出生,碩士研究生進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學習,今年在這里博后出站,目前是該所海洋生物分類與系統演化實驗室的一名科研人員。
該實驗室主任張均龍介紹,研究海洋生物首先需要認識海洋里的生物,實驗室通過分類學研究進行物種的鑒定、描述和命名,此外,研究海洋生物的系統演化、深海生物分布和適應性等。
徐雨具體研究深海鈣軸柳珊瑚的分類學和系統發育,這類珊瑚是深海最常見、最豐富的大型底棲生物類群之一,也是脆弱海洋生態的重要指示物種。“我們下到深海,別的生物有可能比較少見,但是這類珊瑚很常見。”目前徐雨發現了深海鈣軸柳珊瑚一百多個潛在的新物種,目前已經發表了5個新屬20個新的物種。還有許多新物種正在整理和撰寫中。
金柳珊瑚
2014年,海洋所所屬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搭載的ROV(水下纜控潛器)完成首次1200米深海下潛,帶回了許多深海生物樣本,自此打開了對深海生物研究的大門。這也為海洋所的科研人員帶來了眾多新的研究方向以及深海生物樣本。也帶回了很多深海珊瑚樣本。
2016年,徐雨來到中科院海洋所攻讀碩士后,色彩絢爛、形態各異的深海珊瑚吸引了他的目光,他也確立了珊瑚的研究方向。從那時起,徐雨參與多個遠洋航次。
在深海看到五顏六色珊瑚林
讓徐雨印象最深的是2019年跟隨科學號前往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進行科學調查,那一次,他見到了此前從未見過的深海珊瑚林。
“一大片一大片的,五顏六色,種類也十分豐富,就像置身于深海花園一樣,讓人流連忘返。”
卡羅琳海山地處馬里亞納海溝偏南處,這是徐雨目前最遠的一次出海。
2019年,徐雨跟隨“科學號” 執行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科學調查,圖為徐雨(左)與導師徐奎棟研究員。
當時正值8月,徐雨和ROV工程師在“科學號”上的操作室內,通過大屏幕實時觀察ROV傳回的海底視頻。看到新奇的或者有研究價值的生物樣本,在科研人員的示意下,工程師就會操作ROV機械手將這些生物捕獲上來。
第一次看到深海珊瑚林徐雨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感覺比看科幻美劇還震撼。”當ROV的燈光在深海海底掃過,一大片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珊瑚林出現在眼前時,“就像從未歷經山水,第一次置身于九寨溝的美景一樣。”
ROV前處理生物樣本
對科研人員來說,一下子看到這么多從未見過的珊瑚,非常激動。但激動之余,他們也保持克制。“并不是看見什么就采什么,本著保護的原則,一般同一種生物最多采兩株,只采沒見過的珊瑚物種。”
深海溫度低,珊瑚生長得極慢。一株珊瑚中像樹干的部分,是珊瑚的莖軸,那是珊瑚蟲分泌的鈣質、硬蛋白等物質組合而成。深海中珊瑚軸的直徑每年一般只能長粗2到4毫米,一株深海珊瑚可能有幾百上千年的歷史。
所以,遇到很大的珊瑚,如果沒必要把整株采回來,科研人員會用機械手臂掰取其中一個珊瑚枝。
珊瑚林就像陸地上的樹林,會吸引各種蛇尾、魚類棲息在其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從而增強海底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019年,徐雨跟隨“科學號”執行西太平洋卡羅琳海山科學調查,采集到珊瑚。
由于ROV下潛一次要經過數個小時,在這個過程中保證ROV運行的設備會大量散熱,為保證設備順利運行,ROV操作室內要長期保持較低溫度。“外面酷暑難耐,我們有時會穿著軍大衣在里面凍得瑟瑟發抖。”徐雨說。
那次出海,科研團隊也很幸運,海況良好,共作業了10余個潛次,采集了大量且豐富的生物樣本,也刷新了徐雨對海洋生物的認知,“原來海葵可以長到臉盆那么大,海參能長到半米多長,原來珊瑚能長到三四米高……”
分類研究要坐得住“冷板凳”
海洋所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機構,被譽為我國海洋科學的發源。涌現出了曾呈奎、劉瑞玉、鄭守儀院士等一大批國際頂尖海洋生物分類學專家,領導了中國海洋生物分類學研究,是中國海洋生物分類和多樣性研究的中心和策源地。張均龍介紹,到目前為止海洋所已經發現1800余種海洋新物種,同時擁有館藏量達80余萬號、亞洲館藏最大的海洋生物標本館。
新物種鑒定是一項復雜、繁瑣、需要極高嚴謹度的工作,但徐雨樂在其中。對于性格內向的他來說,能安安靜靜地在實驗室里觀察珊瑚,是一種享受。
徐雨在做實驗。
鑒定一個珊瑚新物種首先要鑒定其整體形態,之后再進行微觀結構觀察,將處理過的珊瑚,放到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其骨片,“珊瑚表面覆蓋著許多骨片,像穿了一層盔甲,每一種珊瑚都有其特定的骨片,就像人的身份證一樣,這也是區分不同珊瑚最最重要的鑒別依據。”將觀察到的這些數據與文獻記錄的已知珊瑚物種以及模式標本進行比對,從而就能鑒定出其是否為新種。
這樣的過程徐雨幾乎每天都在做。
要做好分類,必須要坐得住“冷板凳”。這是徐雨近幾年做科研最大的感受。
以為珊瑚拍骨片為例,一株珊瑚需要拍照數百張,有時候一整天都在實驗室做電鏡掃描。但每當在顯微鏡下觀察形形色色的珊瑚骨片,徐雨就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黑色底片下,不同形狀的骨片次第登場,有片狀、鱗狀、棒狀等等,“就像雕刻出來的一樣,無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此外,徐雨研究珊瑚不單是因為其瑰麗的外表,更因為其有利于對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用。深海珊瑚多樣性的研究對深海采礦以及海洋保護區的劃設等均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丑柳珊瑚
珊瑚林
金柳珊瑚
珊瑚林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 青島故事 | 深耕海洋觀測儀器,用“魔鬼魚”等水下機器人展開深海環境立體觀測
- 產業鏈上的山東好品牌|軟控領跑輪胎行業:35秒一條輪胎,日產輪胎1800條
- 我國科學家發現罕見深海章魚新物種飛天煙灰蛸
- 青島故事 | 以工匠巧思省出1800余萬元!38 年扎根熱電一線,他成長為全國勞模
- 青島故事|全國勞模胡克濤:38年扎根熱電一線,以工匠“巧思”為企業省出1800余萬元
- 1分鐘帶你來看1800年前得“頂流大V”
- 青島故事|文創達人變身“科技農人”!平度“老張”種出畝產1800斤的玉米
- 我國發布全球首個深海海山數字化智能系統
- 9萬余條物種記錄向全球開放 中國首個熱帶生物多樣性數字平臺發布
- 首次公布!我國空間站內發現新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