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快評|來自孔子誕生地的啟示
在山東曲阜東南約三十公里處,坐落著尼山。其山勢不高,五峰連綿,群巒舒緩,五川匯流,景色寧靜和諧。這座看似尋常的山脈,因是至圣先師孔子的誕生之地,而承載了厚重的文化意蘊。
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名便源于此山原名“尼丘山”——孔子父母“禱于尼丘得孔子”,后世為避諱改稱尼山。尼山的獨特魅力,在于其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的完美交融。山間處處浸潤著儒家文化的印記:相傳孔子誕生的坤靈洞,流傳著“鳳生虎養鷹打扇”的古老傳說;觀川亭,據信是孔子臨川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之處,此句穿越時空,聲震千古。
歷經歲月滄桑,尼山并未止步于歷史的榮光。它正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在當代展現出新的價值與活力。
尼山向內,是山東文化“兩創”新標桿。依托尼山而起的尼山圣境,與孔子博物館、孔子研究院并稱為新“三孔”,共同成為山東在文化“兩創”方面的代表。魯源小鎮則依托豐富的沉浸式傳統文化體驗新場景,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尼山向外,是和而不同、天涯比鄰的生動寫照。從首屆“和而不同與和諧世界”的主題,到第十一屆“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文明間關系與全球現代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中外文明對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貫穿始終,“和而不同”“文明互鑒”“同命同運”等核心思想一脈相承。
綜觀尼山,其價值遠非山川形勝。在當今紛繁復雜的全球圖景下,尼山所倡導的“和而不同”“文明互鑒”理念,恰如化解分歧、凝聚共識的思想鑰匙。研習孔子的智慧,不僅是對先哲的追思,更是為尋求應對現實困境的啟迪。
尼山圣境有三千株銀杏,微風過處樹葉拂動,仿佛歷史的低語,也像時代的呼喚。而從尼山發出的聲音,也必見者遠、聞者彰。
文案:曾軻
出鏡:馬海燕
拍攝/后期:湯梾埠
策劃:馬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