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所在低頻連續噪聲對海洋魚類影響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5-08-12 17:15
大眾·半島新聞閱讀 (38799) 掃描到手機
日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漁業資源生態學團隊在低頻連續噪聲對海洋魚類的生理脅迫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隨著海上風電、航運、水產養殖等人類活動的增加,波長長、衰減慢、傳播遠的低頻連續噪聲(<1 kHz)已成為海洋環境中的重要污染源。然而,現有研究缺乏對水下低頻噪聲實時、連續和長期的數據采集,導致對海洋魚類受其脅迫的響應機制尚不明確。
針對這一科學問題,研究團隊以具有高度聲敏感性(源于其巨型耳石結構)的中國重要海水養殖經濟物種—大黃魚(Larimichthys crocea)為研究對象,利用自主設計的實驗室聲暴露及養殖系統,探討不同聲壓級(105±5dB、125±5dB、145±5dB)的500Hz連續噪聲對其幼魚肝臟抗氧化酶活性及腦/肝臟轉錄組學等生理指標的影響。研究主要在氧化應激損傷、神經功能損傷、細胞凋亡加速、免疫系統功能異常等方面有了新發現。
該研究創新性地結合非特異性免疫酶活性分析與轉錄組學技術,首次系統闡明了低頻連續噪聲通過“ROS爆發-氧化損傷-多系統功能失調”的級聯反應機制危害大黃魚的分子基礎。該成果不僅為深入解析大黃魚對低頻噪聲的響應機制提供了新見解,也為海洋生物受噪聲脅迫研究建立了有效的方法體系與實踐案例。基于此,研究建議加強海上人為低頻連續噪聲管控,實施海洋生物聲學監測計劃,并在海洋工程選址中充分考慮保護物種的生態聲學需求,以減輕對聲敏感物種的潛在干擾。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麗平)
來源:大眾·半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