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銀發一族打造舒適晚年生活,這個新職業有“十八般武藝”
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1億人,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的第七批新職業目錄中,也增加了一項“養老服務師”的新職業。
用專業與愛心“澆筑”幸福晚年
“養老服務師”這個新職業與我們所熟知的養老護理員有什么區別?跟隨記者鏡頭一起了解。
養老服務師 呂勤:我叫呂勤,今年27歲,目前在一家養老服務機構工作已經快六年了。養老服務師在很多人眼中可能只是照顧老人吃喝、照顧老人起居,但其實我們更像是為老年人設計人生下半場藍圖的“生活建筑師”,為他們打造穩定而舒適的晚年生活。
從入住開始,我們會和醫生、社工一起,給老人做一個三方評估。包含日常活動能力、認知水平的評估,對健康狀況、疾病情況的摸排,以及對于老人的社交情況,家屬支持度等方面的評估。
養老服務師 呂勤:通過三方評估,我們會以此為依據來制定一份個性化照護方案。依照這份“需求圖紙”,為長輩們“澆筑”健康、社交、精神需求的支柱。
我現在工作的重點主要是照護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是認知癥長輩群體。這就要求我們具備更多疾病相關的知識,掌握溝通技巧,以及學會如何應對患病老人的精神行為癥狀。我們還會通過一些非藥物療法對疾病進行干預,延緩病程發展。
養老服務師 呂勤:在機構照護里,他們得到的照顧都是更全方位的,從健康飲食,疾病的觀察,到各種各樣的文娛活動。希望能夠讓這些老年人的生活品質越來越好。這份職業也帶給我很多幸福感。在工作中我是被需要的,同時我也是被照顧的。
我覺得生命的晚霞同樣值得被溫柔以待,這一個群體需要我們這樣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年輕人,帶著熱忱與活力,用愛心與責任為他們編織晚年的幸福。
養老服務師的“十八般武藝”如何練就
養老服務師并不是單一職能的崗位,而是需要具備多領域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怎樣才能成為養老服務師?這一新職業的發展前景又如何呢?
呂勤畢業于一所高等專科學校,學的是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還未畢業時,就來到養老機構實習。六年間,已經成長為部門的護理主管。就在記者采訪期間,一位長期臥床的老人因為卡痰導致呼吸困難,呂勤立刻帶著幾位護理員展開了急救。
一番忙碌后,老人轉危為安,送到樓下醫療區進一步監護。記者了解到,像這樣的緊急事件雖然極少發生,但應急流程、必備的救助操作每位服務師都熟記于心。
隨著經驗的積累,呂勤在工作中總結出自己的巧思,例如將公共區域布置得更溫馨、引入寵物療愈,幫助老年人適應環境,生活更安心。
機構負責人介紹,目前隊伍逐漸向專業化、知識化和年輕化發展,近130名養老服務工作者中,75%都是“95”后,大專以上學歷也達到43%。
銀發市場就業空間廣闊 專業人才培養加速
預計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人,2050年達到5億人,進入超老齡社會。廣闊的銀發市場也給就業帶來了廣闊的空間。
老年服務需求不僅僅是高齡、失能、獨居、空巢老人的事,而是全體老年人的事。養老服務師是復合型技術人才,要從健康與助老結合、醫療照護到社會參與、文體康旅、終身學習等方面,全方位為老年群體提供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