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12所涉海高校、12個“國字號”涉海科研機構、298家涉海創新平臺, 青島西海岸新區科技興海釋放“藍色引擎”新動能
碧波之上,光伏板連綿成片,輕盈漂浮。7月1日,國內首座工廠化全海水漂浮式光伏項目在位于西海岸新區的中國石化青島煉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建成投用。這座裝機容量7.5兆瓦的電站,創新采用浮式材料,無需打樁、不懼潮汐,預計年發綠電近1000萬千瓦時。
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漂浮式光伏投資成本比樁基式降低10%,而發電效率卻高了5%。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綠色電能將就地用于海水制氫,完美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形成“綠電-綠氫”的零碳循環。
“去年12月,我們聯合中國石化大連石油化工研究院,成功開發了海水制氫技術。光伏電站產生大量的綠電,作為海水電解制氫的能源,然后把綠電轉化成綠氫。”中國石化青島煉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項目管理高級專家梁峰說。
向海圖強,科技先行。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誰率先突破關鍵技術,誰就有可能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碧波萬頃的黃海之濱,西海岸新區正以科技為墨、產業為筆,繪就一幅“海洋強國戰略支點”的波瀾壯闊新畫卷。這里是海洋科技創新策源地,也是新質生產力蓬勃生長的藍色沃土,一座面向未來的海洋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
鍛造“支點”,要有“先行先試”的闖勁和魄力。西海岸新區率先打破“科技歸科技、海洋歸海洋”的條塊分割,組建起工委科技和海洋發展委員會,實現海洋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這種體制創新為科技創新引領海洋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此外,還組建海洋經濟創新發展聯盟,機制性舉辦海談匯、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等活動,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科技創新只有應用到生產中,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眼下,在青島中加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對兆瓦級水下變頻調速一體機進行測試,它是海底電纜施工機器人的動力源。“具體模擬了我們的設備在深海500米以下5兆帕壓力的工作環境,它包含了設備的耐腐蝕性、耐壓性,以及在海底帶電作用的狀態。”青島中加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檢驗工程師肖麟鈞說。
古鎮口融合創新區打造海洋特色科教高地
海洋環境復雜多變,中加特的稀土永磁變頻調速一體機,將傳統驅動系統變壓器、減速機等五臺設備實現的功能,由一臺設備來完成,體積僅是原來的六分之一,綜合節能20%以上。目前這款設備已廣泛應用于海工裝備、船舶、港口等領域。
“傳統的電機設備轉速是每分鐘1500轉,負載轉速只有每分鐘幾十轉,有一個轉速差。我們設計制造的一體機,通過稀土永磁技術可以將電機的轉速降到每分鐘幾十轉,和負載的轉速完美匹配,使原來需要在空調房里工作的設備,能夠長期可靠地在惡劣環境中工作。”青島中加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宋承林說。
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
全球首個免疫抗腫瘤海洋藥物BG136完成中試,進入臨床二期階段,在國際上首次將來自海藻的糖類藥物應用于腫瘤的免疫治療;華大基因建成全球最大綜合性海洋基因庫,海洋生物基因組破譯全球貢獻度近30%;建成世界最大噸位級“海上石油工廠”;發布“海洋之神”早期預警通用系統等3項國際前沿科技成果,使我國海洋與氣候預測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持續領跑”的歷史性跨越……新區正以科技創新為引擎,加速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推動海洋科技由跟跑向并跑領跑跨越、由技術支撐型向創新引領型轉變。
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目前,新區已集聚12所涉海高校、12個“國字號”涉海科研機構、298家涉海創新平臺,引育涉海合作院士27人,海洋人才總量達8.3萬,創新平臺和海洋人才的集聚效應日益凸顯。
以新質生產力引領藍色經濟發展。西海岸新區出臺《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培育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行動方案(2024-2026年)》,構建起“1+3+3+1”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西海岸新區正以海洋特色為抓手,拆圍墻、通鏈條、強支撐,在更大范圍內打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我們將加快打造海洋科技自主創新領航區,不斷通過科技創新激發海洋產業潛力與活力。”區海洋發展局局長隋俊昌說。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曉哲 通訊員 李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