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痛不癢還是沉默埋伏?胃腸息肉的熱搜背后
有的網友表示,近期有家人胃腸出現狀況,一查,切了2個腸息肉
有的網友提問,這種是怎么檢查出來的
有的網友說,這么多胃息肉,聽上去很疼很可怕、很嚇人,一定要保重身體......
青島市城陽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王雙雙表示,在日常的診療活動中,胃腸道息肉是比較常見的消化道疾病,雖然常見,但也不能熟視無睹,因為胃腸道息肉絕大部分沒有任何癥狀,但息肉可能會在體內默默生長,最后出現更大的問題,她提醒廣大市民朋友,某些類型的息肉會存在潛在的癌變風險,因此廣大市民朋友一定要進行胃腸鏡篩查,守護胃腸道健康。
案例一
72歲的盧大娘(化名)因持續便血十余天前往醫院就診。經結腸鏡檢查發現,其乙狀結腸處有一個直徑達5.0*3.5cm的巨大廣基息肉,已占據腸腔1/2周。在接受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切除后,病理診斷顯示為:絨毛管狀腺瘤伴低級別上皮內瘤變,且局部已惡變為黏膜內癌。
案例二
63歲的宋大爺(化名)平日身體狀況良好,且一直保持定期體檢的習慣。今年,他在結腸鏡檢查中發現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竟分布著10枚大小不一的息肉,最大的約1.5*1.8cm。通過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所有息肉被及時切除,術后病理提示為絨毛管狀腺瘤和管狀腺瘤。由于發現并及時處理,一次潛在的癌變風險被成功扼殺。
王雙雙醫生介紹,宋大爺的案例極具警示意義,他沒有任何癥狀,若非堅持體檢,這些息肉很可能在體內繼續生長5-10年,最終可能進展為結直腸癌。她呼吁廣大市民朋友,在健康問題上,主動出擊遠比被動承受要明智得多,不要等到身體發出警報才去檢查,因為當癥狀出現時,病情往往已變得更加復雜。
一、胃腸息肉是什么?
胃腸息肉,是指生長在胃或腸道粘膜表面的隆起性病變。它本質上是形態學描述,就像我們描述皮膚上長了痘痘一樣,息肉本身并不代表它是好是壞。它可以小如芝麻,也可以大如核桃;數量上可能是孤零零一個,也可能是成群結隊。
二、胃腸息肉有哪些類型?
胃息肉:
胃底腺息肉:最常見,分散發性和家族性兩種。
增生性息肉:又稱炎性息肉,多發生于慢性胃炎或胃粘膜損傷基礎上,癌變率較低。
腺瘤性息肉:癌變率較高,尤其>2cm的廣基息肉、絨毛狀腺瘤、伴異型增生者癌變率更高。
特殊的胃息肉:如錯構瘤性息肉、異位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較為少見,部分惡變率高。
腸息肉:
腫瘤性息肉
這是最需要警惕的一類,有癌變潛能。
腺瘤性息肉:這是大腸中最常見的腫瘤性息肉,是結直腸癌的“前身”或“癌前病變”。根據外形又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型腺瘤、鋸齒狀腺瘤。
非腫瘤性息肉
這類息肉癌變風險極低,但并非絕對安全。
炎性息肉:通常由腸道慢性炎癥如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刺激形成,本身癌變率低,但需治療原發炎癥疾病。
增生性息肉:非常常見,尤其多見于大腸,通常較小,癌變風險低。但發生在特定部位的較大增生性息肉也可能有風險。
錯構瘤性息肉:如幼年性息肉、黑斑息肉病,多是良性的,但某些遺傳性息肉病癌變風險極高。
其他分類:還可根據有無蒂,分為有蒂息肉和廣基息肉。
三、胃腸息肉有什么癥狀?
關鍵在于:絕大多數胃腸息肉沒有任何癥狀,它們是在默默無聞中生長起來的,這正是其隱蔽性和危險性的所在。
當息肉長到一定大小或出現并發癥時,才可能出現以下報警信號:
便血:
最為常見??杀憩F為大便帶血或潛血陽性。
大便習慣改變:
如突然出現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
腹痛:
較大息肉可能引起腹部不適、隱痛或腸梗阻。
貧血:
長期慢性失血會導致缺鐵性貧血,出現乏力、頭暈、面色蒼白。
其他:
少數巨大息肉可從肛門脫出。
四如何發現胃腸息肉?
胃腸鏡檢查是發現和診斷息肉的金標準。
胃腸鏡:
醫生可以將胃腸鏡伸入胃或腸道,通過高清顯示屏直視粘膜表面的情況,任何大小的息肉都可以被發現。更重要的是,醫生可以在檢查過程中直接鉗取組織進行活檢來判斷息肉性質,甚至直接切除息肉。
糞便隱血試驗:
如患者存在炎癥性腸病、痔、大腸癌、息肉等均可引起糞便隱血陽性,如篩查糞便隱血陽性者應行結腸鏡檢查。
建議篩查年齡:
一般人群建議從40-45歲開始接受第一次胃腸鏡檢查。有家族史、遺傳背景等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更早開始篩查。
五、發現息肉后如何處理?
一旦發現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醫生的原則通常是:格殺勿論,切莫姑息。
內鏡下切除:
這是目前最主流、最微創的治療方法。絕大多數息肉可以在胃腸鏡檢查的同時被切除。
手術切除:
對于極少數無法通過內鏡切除的、巨大或疑已癌變的息肉,需要外科手術切除部分腸段。
定期復查:
切除息肉并非一勞永逸。因為胃腸道環境沒變,還有再長的可能。因此,嚴格遵醫囑定期復查胃腸鏡至關重要。復查頻率取決于息肉的數量、大小和病理類型。
六、如何預防胃腸息肉?
預防息肉的發生和復發
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膳食均衡,多吃高纖維食物: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攝入,促進腸道蠕動。
減少紅肉和加工肉類:
如豬牛羊肉、火腿、香腸等,其攝入量與結直腸癌風險正相關。
戒除不良習慣:
戒煙限酒。煙草中的致癌物不僅進入肺部,也會隨吞咽進入消化道。
保持健康體重,堅持規律運動:
避免肥胖,運動能加速腸道蠕動,縮短有害物質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
最重要的一點:
按時進行胃腸鏡篩查。這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預防手段,可以在息肉癌變之前就將其清除。
青島市城陽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共有醫療團隊19人,其中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2人,中級醫師9人,初級醫師7人;護理團隊共24人。目前,消化內科常規開展消化道胃腸鏡早癌篩查技術,年完成內鏡診療超萬例,在消化道腫瘤的“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
科室特色:
科室目前已開展多種臨床特色診療技術包括:
前沿注水腸鏡技術;
開通急診胃鏡綠色通道,24小時內急診胃鏡下止血及異物取出術、內鏡下碎石治療等急診胃鏡,為急診患者及時解決痛苦;
內鏡下息肉冷切除術,息肉EMR;
超聲內鏡、電子染色內鏡(NBI)+放大內鏡技術、膠囊內鏡等檢查技術;
C13呼氣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
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SD),現已與北大人民醫院專家聯合開展困難病變的ESD;
內痔硬化劑注射術、內痔套扎術等內痔微創技術;
內鏡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套扎止血術、硬化劑注射治療、人體組織粘合劑注射;
內鏡下全層切除術(EFTR)+荷包縫合術等諸多技術。
科室團隊成員定期參與國內外技術交流,北大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常態化開展門診、手術、教學查房等多方面資源共享與聯合診療。
王智峰
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青島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從事內科消化專業數十年,具有豐富的消化疾病(特別是復雜疑難疾病)診治經驗。主要學術兼職:中華消化內鏡學會食管胃靜脈曲張學組委員,北京消化內鏡學會ERCP學組委員,北京中西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常委等。
擅長:消化科專業,胃癌前病變(萎縮、腸化等),幽門螺桿菌感染,胃食管反流病,胃腸疾病的內鏡檢查,膽胰疾病(膽石癥、梗阻性黃疸)的內鏡介入治療(ERCP)。
張黎明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鏡中心主任,主任醫師,醫學博士。2010年赴日本東京大學及新瀉大學學習后于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率先開展內鏡粘膜下剝離術(ESD)及相關技術,任北京醫師協會消化內科??漆t師分會理事,北京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第二屆青年委員,中國抗癌協會胃腸間質瘤專委會第一屆內鏡學組副組長,中國抗癌協會胃腸間質瘤專委會委員,中國抗癌協會消化道息肉及癌前病變專委會委員,中國醫學裝備協會消化病學裝備與技術分會第二屆常務委員,北京健康促進會第一屆超級微創專業委員會委員。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及國家核心期刊20余篇。先后獲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優秀員工,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共產黨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優秀教師等多項榮譽。
擅長: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內鏡下診斷及治療,超聲內鏡診斷及穿刺技術。
王浩文
青島市城陽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主任醫師。青島市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山東省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基層學組副組長,山東省醫師協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委員。主持立項科研五項,主持參與國家級、市級篩查項目多項,出版專著四部,發表SCI論文二篇,發表核心期刊論文多篇。
擅長:曾多次到全國知名醫院進修學習,擅長慢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常見病多發病、消化危急重癥及疑難病例的診治,內鏡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內鏡治療、內鏡下內痔套扎術及硬化術、注水腸鏡操作、消化道病變的ESD等。
王雙雙
青島市城陽人民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哈爾濱醫科大學醫學碩士。山東省消化內鏡學會結直腸學組委員,青島市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委員,青島市老年醫學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青島市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醫工交叉學組委員。發表論著2部,SCI及核心期刊論文多篇。
擅長:胃腸鏡下疑難病例診療,超聲胃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