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生態環境部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與海洋環境保護國際研討班圓滿結業
半島網9月12日訊 9月12日上午,由生態環境部主辦、中國海洋大學與山東大學聯合承辦的2025年“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與海洋環境保護國際研討班”結業儀式在山東大學青島校區順利舉行。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菲律賓、斐濟、古巴、加蓬、馬爾代夫、南非、瑙魯、薩摩亞、所羅門群島、泰國、湯加、印度尼西亞、約旦等14個國家的27名學員順利完成全部課程,滿載收獲,圓滿結業。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陳志華,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雪鵬,山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青島校區校長王美琴以及學員代表出席儀式并致辭。儀式由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杜林主持。山東大學青島校區黨工委副書記、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宋作標出席會議。
典禮伊始,播放了培訓回顧短片,生動再現了兩周以來學員們在課堂學習、分組研討、實地調研與文化體驗中的精彩瞬間。
陳志華在致辭中強調,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全球性挑戰。他指出,中國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推進、可再生能源利用與綠色低碳轉型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并積極通過南南合作支持其他發展中國家提升氣候適應能力。他高度認可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碳中和創新研究中心和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在課程設計、專家邀請與實地參訪組織中的專業安排,鼓勵學員將所學所感應用于本國實踐,持續深化國際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與海洋環境保護的全球性議題。
王美琴在致辭中表示,本次研討班不僅是知識共享的平臺,更是理念交融與行動協同的橋梁,充分彰顯了跨文化、跨地域合作的積極成效。他希望學員們以此次培訓為新的起點,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和推動綠色發展的中堅力量,助力國際社會凝聚共識、攜手前行。
王雪鵬在致辭中表示,中國海洋大學進一步優化培訓方式,與山東大學緊密合作,充分發揮各自學科優勢,凝聚更多特色資源,探索形成了中國海洋大學與山東大學聯合承辦本培訓班的新模式,希望通過此次培訓搭建起的良好平臺,各方進一步密切合作、深化交流,共同為加快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和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學員代表湯加國立大學圖洛阿學院院長Felisita Vuna在發言中表示通過此次研討,不僅深刻認識到中國在氣候變化與海洋保護領域的積極貢獻,也增強了應對全球環境挑戰的信心。她表示“授人以漁”的培訓理念令學員終身受益,并呼吁繼續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推動氣候適應與藍色經濟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學員代表瑙魯漁業和海洋資源管理局高級科學研究主管Klaus Jacob表示,通過此次研討,對中國在氣候變化及海洋保護領域的戰略與實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表示氣候變化是太平洋島國面臨的現實生存挑戰。他期待與中國進一步加強在技術轉移、能力建設和聯合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韌性與可持續性。
儀式最后,陳志華、王雪鵬、王美琴、李建平共同為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本次研討班為期兩周,課程涵蓋全球氣候治理、氣候變化對島國影響、藍色經濟、海洋生態保護、多尺度大氣環境模擬、氣候與空氣污染協同治理等18個專題,并組織學員赴多家實驗室、科研機構及企業開展實地教學。研討班主題明確、內容系統,既提供了專業的學術培訓,也搭建了高水平的國際合作交流平臺,有力促進了各國在氣候變化適應與海洋環境保護領域的互學互鑒與深度合作。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劉憲勇、青島市生態環境局總量處處長劉贊、中國海洋大學非學歷教育管理處處長劉召芳、未來海洋學院院長兼海洋碳中和中心主任李建平、山東大學國際事務部副部長兼青島校區國際事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周傳恩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