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目前三成出行靠“兩輪”,有你嗎?
因便捷、靈活等特點,以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為主的兩輪出行,越來越成為人們短途通勤與休閑生活的選擇。兩輪出行不僅有助于減少碳排放,更推動相關產業向智能化、可回收等方向升級,帶動全產業鏈綠色轉型。
作為一種綠色、便捷的交通方式,經過多年發展,以自行車和電動自行車為主的“兩輪出行”,已經成為現代城市交通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自行車協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自行車社會保有量已超2億輛,電動自行車社會保有量約3.8億輛。我國城鎮居民每100次出行中,約有30次由兩輪出行完成。
兩輪出行,為何越來越受青睞?
綠色高效出行
降低能源消耗、實現碳減排
“憑借靈活、高效的特點,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等成為更適合城市中短途出行的交通工具,加之健康生活和綠色環保意識深入人心,兩輪出行方式持續普及。”中國自行車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郭文玉說。
《2024兩輪綠色出行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21年至2023年,全國城市居民的自行車單程平均騎行時間從12.6分鐘增長至13.88分鐘。在早晚高峰時段,選擇兩輪出行能節約通勤時間,實現綠色、高效出行。
在如今生活節奏日益加快、機動車更加普遍的背景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等在日常通勤、中短途出行等方面展現出明顯的經濟和時間優勢。
近年來,兩輪出行持續為降低能源消耗和改善空氣質量作出貢獻。《報告》顯示,全國每日因兩輪出行而減少的碳排放約1萬噸,以百公里油耗8升計算,相當于節省汽油約660萬升。2023年,兩輪出行共計減少碳排放429.25萬噸,這一減少量轉化成節省下來的環保成本,總計約2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騎行文化興起,騎行活動激增,“邊騎邊游”為兩輪出行注入新活力。數據顯示,目前,全國騎行愛好者超1800萬人,超1億人次經常性騎行,騎行逐漸成為社交新熱點。
共享出行壯大
“軌道+騎行”更加普及
共享單車已成為城市公共交通體系的重要一環,助推兩輪出行市場蓬勃發展。
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國共投放超1200萬輛共享單車,平均每天有2400萬人次選擇騎行共享單車。如今,北斗技術與共享單車深度融合,不斷提高用戶找車換車的便利性,提升用戶的騎行體驗。
“過去一年,美團共享兩輪車總騎行里程超百億公里,累計減少碳排放逾58萬噸。”美團共享兩輪車相關負責人說,調研發現,共享單車用戶中,約23%的騎行行為替代了汽車等出行方式。
同時,城市運力不斷更新,讓“軌道+騎行”更加普及。建設“風雨連廊”、增設停車設施、試點分區停放……近年來,各地多措并舉,做好做優軌道站點周邊騎行接駁設施與環境,通過推進兩輪出行與軌道交通無縫銜接,促進城市綠色出行。
《報告》顯示,2021年至2023年,全國軌道公交站點周邊自行車騎行活動占比呈穩步上升趨勢;同時,全國軌道周邊電動自行車騎行服務占比2022年增長13%,2023年進一步增長11.3%,增長勢頭迅猛。
郭文玉表示,與自行車相比,電動自行車的使用頻率提升更迅速,表明其特點更加滿足城市短途接駁的需求。
兩輪出行有望持續火熱
帶動行業綠色發展
兩輪出行,還在持續向綠而行。
使用綠色能源。快速換氫、續航100公里……今年6月,在山東青島西海岸新區,首批200輛氫能共享單車投入市場,市民掃碼便可騎行。相比傳統電動自行車,氫能自行車具有快速加氫、長續航里程等特點。
邁向綠色循環。當前,我國自行車存量大、更新快,廢舊自行車數量多、回收壓力大。“在粵港澳大灣區,自行車整體回收率約25%,其中共享自行車領域表現突出,基本實現廢舊自行車100%回收再利用。”業內專家建議,應加快構建專業私有自行車回收平臺,為居民提供便捷回收服務,挖掘自行車的轉化價值。同時,要制定統一的回收標準與規范,加強引導與監管,深入推進行業綠色發展。
“如今,兩輪出行已從單一的出行方式發展為更健康、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更多人習慣用騎行解鎖城市風景、用線路軌跡描繪出城市輪廓。”郭文玉表示,隨著相關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和人們環保意識進一步加強,兩輪出行有望持續火熱,成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