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少數項目順勢發展,多數還需保護
記者得知,不少非遺項目傳承人的情況都不太一樣,“有的非手工類項目的傳承人,就是以他掌握的技能為主業,全家世代以此為生,技能水平、推廣程度直接關系到收入,而有的傳承人只將非遺項目作為副業,在不丟本職工作的情況下學習、研究。”市群眾藝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張萍介紹,比如膠州剪紙的傳承人(在膠南)退休后才主要做剪紙,“還有些項目如呂劇、茂腔等,傳承人本身就在劇團,也常出演、編劇、創收。”
雖然有的非遺項目發展不錯,“但整體狀況呈橄欖球狀。”張萍說,有國家支持扶助、級別比較高、發展比較好的少數項目可以順勢發展下去,“但大部分生命力不是很強,他們多在非遺保護單位周邊有一定影響力,但傳承范圍僅限于本村、本鎮,還能組織起一個隊伍來,但將來這些人老了就很難說了。”
而橄欖球底部就是那些瀕危非遺項目了,“要找出一支完整的隊伍上臺都湊不起來。”張萍說,比如扛閣,即使傳承人還健在,但已不能完整跳下來,“也不具備傳承的條件。”
D 非遺保護列入“十二五”規劃
張萍說,現在保護和傳承仍是非遺保護的重頭。“今年我們將繼續走出去,請進來”,讓非遺傳承人走出去宣傳,吸引更多人關注,“如果悟性高,又有興趣,老師也覺得值得教,說不定還能培養成為下一代傳承人呢。”
張萍說,去年省里下文指出,非遺項目的地方保護單位有責任將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下來。“找到1到5個傳承人,不但對老師進行補助,也要對經過老師嚴格挑選的愿意學、有天賦的學生補助。”市里還沒有相應的規定,不過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傳承是責任,生活是本能,解決了生活問題,才能解決傳承人的后顧之憂。非遺保護是個投入多、產出少的事情,需要政府繼續加大財政扶持力度。”
記者得知,本市已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本市“十二五”文化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文化藝術、民俗節慶和傳統體育競技作為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門類;形成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較大影響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積極扶持資助傳承人通過帶徒傳藝、舉辦相關傳習班等形式培養新一代傳人。
版權稿件,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