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舒圣祥 “若有人詢問食品安全等敏感問題,不要偏激,務必給出正面回答,相信學校可以很好解決……”,“遇到酷似領導的人來問路,一定要注意禮貌……”為迎接福建省第11屆省級文明學校評估,這類“臨時校規”近日在福建高校廣為流傳。“臨時校規”中甚至連叫餐、在路上吃東西、穿拖鞋走路等平時常見且被默許的行為也被緊急叫停。(5月18日《中國青年報》) 專家們在學校轉幾天就能給一個學校的文明下結論?究竟判斷的是學校這幾天文明不文明,還是近3年來文明不文明?有學生質問這到底算不算一種形式主義,答案是確定無疑的。文明高校評估存在造假情況毋庸贅言,真正令人費解的是,輿論聲討已經多年,對教育行政化官僚化教條化的抨擊更是強烈,勞民傷財的省級文明學校評估居然還能連搞11屆!
文明高校評估直接牽扯到高校領導的治校政績,其中,讓高校領導最頭痛的肯定是個別“不聽話”的學生,所以不惜啟動了所有的校內監督獎懲機制,想盡一切辦法也要讓學生成為依評估標準打造的提線木偶。
北大會商學生曾引來輿論一片嘲諷,可與迎接評估檢查的“臨時校規”相比,無疑又是小巫見大巫。在“臨時校規”的有力約束下,學生根本就不是一個自由人,既無獨立之人格,更無自由之思想,大家都只是校領導手中的聽命棋子,有時負責“給出正面回答”,有時負責禮貌接待“酷似領導的人”;學校近3年精神文明建設目標、成果、口號等,是所有學生的必修課,其中包括熟背機房電腦的數量。
外人不是很清楚文明高校的牌匾,對一所高校特別是高校領導,在虛名榮譽之外,具體還意味著怎樣的現實利益。但是我們知道,這樣的文明高校評估,除了強制要求所有學校精通造假之術外,對于促進所謂高校文明似乎并無多大好處。如果說文明高校評估也是一堂生動的社會實踐課,那么學生們提前學到的,將是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外加典型的奴化教育。
為了虛偽的“榮譽”,真實是可以犧牲的,誠信是可以犧牲的,尊嚴也是可以犧牲的;自私利益面前,沒有底線的原則,沒有堅守的價值觀;人家要什么答案你就給什么答案,評估標準怎么寫你就怎么去臨時安排——試問,經過這樣的“文明”洗禮,經過這樣的教育,某些高校校訓中那些好詞好句,有哪一句能落到實處呢?
半島網辣蛤蜊評論(
http://www.sihu13.cn/lagala/)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來源。 (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編輯: 孟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