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雅琴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孟達
暑假里,有些大學生返鄉(xiāng),與父母團聚;有些大學生踏上旅程,四處觀光。但8月21日,記者走進青島大學校園,看到的卻是全體師生忙于學習、實踐的情景。據(jù)了解,青島大學從今年8月21日開始,正式開啟了為期四個周的夏季小學期,打破了往年春秋兩學期的傳統(tǒng)學制,試行“兩長一短”的三學期制。夏季小學期不以上課為目的,而是學生自主選擇,通過集中的實踐活動和高水平學術報告,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
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的學生在實驗室里進行實驗。
夏季小學期
為期四周 8月21日,記者來到青島大學中心校區(qū),到處都是熱鬧的學習、實踐場面。計算機實驗室里,學生們正在學習計算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課,有針對地應對即將到來的計算機競賽;實訓基地里機電學院的學生們正在進行金工實習,用車床加工零件;物理實驗室里,研究生正帶著本科生一起做實驗,一起探討實驗過程及結論……這些都是青島大學夏季小學期第一天的實踐場景。
在傳統(tǒng)觀念里,兩個學期、兩個假期的教學模式伴隨著大多數(shù)人的學業(yè)生涯。但從今年開始,青島大學由兩學期制改為“三學期制”。青島大學教務處處長孔偉金介紹,按照計劃,學校大二至大四學生從8月21日至9月17日的四周時間實行“夏季小學期”。大一新生9月6日報到,一直到9月17日將進行入學教育、軍訓和新生入學測試,這些均屬于夏季小學期的計劃安排。9月18日,全校學生將一起開始2017年秋季學期學習。
所謂“三學期制”,就是把一學年分為“兩長一短”三個學期,并在保持總教學周數(shù)和假期周數(shù)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在原有兩學期的基礎上,從每學年的上、下學期中各抽出兩個周時間組成一個“小學期”?!皩W校試行‘三學期制’后,每學年春、秋學期分別為18周,夏季小學期為4周。夏季小學期沒有上課的壓力,學生可自主選擇,用于給學生普及通識教育,提供實踐機會等,從而提升綜合素養(yǎng)。”孔偉金表示。
“小學期”可以
集中精力搞科研、競賽 “我今天在研究生學長的帶領下做了DAST晶體合成實驗,這個合成過程需要兩三天才能完成,原來我只能找一個相對空閑的周末來集中做這樣的實驗。而在夏季小學期當中,沒有專業(yè)課壓力,我可以每天都泡在實驗室里,來做這些實驗。”物理科學學院大三學生黃婭告訴記者,她很喜歡做科研,9月份還將參加物理創(chuàng)新大賽,但是以往假期由于大家時間、計劃不同,她經常一個人泡在實驗室里,很多問題都搞不明白,“現(xiàn)在有了夏季小學期,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做實驗了。”
在計算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實踐課上,大二學生馬明燦正在電腦前飛快地設計著自己的編程,根據(jù)老師的指導來應對即將到來的計算機大賽?!芭c平時學習理論知識不同,這堂課更重于實踐,我在上一學期就選了小假期里的這門課,主要為了給自己一段能夠集中精力備戰(zhàn)競賽的時間。”
據(jù)介紹,選這門實踐課的學生將會在兩個周的時間里集中上完64節(jié)課,成績合格者可修得兩個學分。
“前兩個周主要安排本科生科技創(chuàng)新競賽和集中社會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這種沒有課程、作業(yè)、考試的壓力下,學生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興趣愛好、科研競賽當中,發(fā)揮夏季小學期培養(yǎng)學生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的作用?!笨讉ソ鹫f。
300余場高端報告
可供學生自由選擇 “不過這些只是夏季小學期的開始,更重要的是后兩周的高端學術報告?!笨讉ソ鹫f,在小學期后兩個周里,學校共為學生安排了300余場高端學術報告,內容涉及科學、文化、藝術、歷史、哲學等領域,主講人有院士、國字號專家、外交部大使、知名老校友、企業(yè)家等高層次專家。“學生可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社會責任、人文情懷等。”
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滕冰教授說,夏季小學期前兩周集中搞競賽實踐類活動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濃厚的創(chuàng)新氛圍;后兩周開展高端學術報告,又可拓展學生視野?!盁o論是想涉獵新領域的知識,還是想了解主講人的成長經歷,大家從中都會有所收獲。”據(jù)了解,學生在夏季小學期當中每聽完8個報告就會修得1個學分。
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青島大學為推進一流本科建設進行了很多實際變革。比如今年青大有54個專業(yè)分為18個大類招生,在這種“大類招生”模式下,學生可在本科前一兩年統(tǒng)一學習基礎課,大二或大三時再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發(fā)展方向重新選擇具體專業(yè)。此外,青大還修訂了人才培養(yǎng)方案,構建新型“通識+專業(yè)+多元/實踐”人才培養(yǎng)模式;設置了8個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模塊。
■背景
“三學期制”
引發(fā)教改思考 據(jù)了解,在1985年以前,我國高?;旧隙际敲繉W年設置兩個學期。這對加強基礎、強化專業(y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與歐美發(fā)達國家通行的三學期制相比,這種設置在課程設置、學生選課等方面缺乏彈性,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隨著高校規(guī)模擴大與教學資源有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傳授知識和技能為主的兩學期制已經不能適應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這不利于高等教育多樣化、整體性的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實施學期制改革顯得尤為必要。為此,國內部分高校開始嘗試實行學期調整,“兩長一短”三學期制、四學期制、兩學期加暑期課程、兩學期加暑期“工作學期”等應運而生。
最早把“三學期制”引入大學教學管理工作的是著名科學家、教育家錢偉長先生,他的這一教育創(chuàng)新最早在上海工業(yè)大學得到實踐。目前,“九校聯(lián)盟”中已有6所高校實施“兩長一短”的“三學期制”、1所實施“四學期制”,39所“985工程”高校中也有20余所已全面實施“三學期制”,許多地方高校也積極投身于“三學期制”改革。“三學期制”以其特有的制度優(yōu)勢受到越來越多高校的青睞,不過具體試行過程中卻是各有特色。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