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近年來,山東堅持滿足文化需求和增強精神力量相統一,繁榮發(fā)展鄉(xiāng)村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更好促進廣大農村群眾物質富足、精神富有。
靈山攻守記丨包200畝丹參能賺四五十萬,做“道地藥材”不圖一時之快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鐘迎雪
近期,中藥材價格“狂飆”,部分中藥材身價暴漲6到9倍。
“三月茵陳四月蒿,五月砍來當柴燒,春秋挖根夏采草,漿果初熟花含苞”,簡單的歌謠,透露著藥材種植業(yè)背后的艱辛,也是中藥材身價暴漲的原因之一。
青島即墨靈山,工業(yè)基礎薄弱,以農業(yè)為主的鎮(zhèn)街,是如何經過6年摸爬滾打,發(fā)展成為青島市級醫(yī)藥產業(yè)基地、山東省首批“鄉(xiāng)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qū)”?近日,記者深入田間探訪,一壟壟丹參背后,生長的是農戶們的新希望,是“鄉(xiāng)愁”與“共富”。更寶貴的是,在中藥材價格飛奔背后,他們對藥材質量的堅守和追求。
黃芪幼苗
三年掙了“一輩子”的錢
9月13日下午,記者來到即墨靈山中藥材種植基地。
艷陽高照,53歲的靈山街道中姜戈莊村村民閆瑞英正在埋頭拔草,由于黃芪幼株較小,需要細心區(qū)分野草和幼株,這是她從事中藥種植工作的第五個年頭,也是她參與分紅的第三個年頭。
閆瑞英正在地里除草
已經育苗20天的黃芪長勢較佳,3個半月后便可移栽,這是基地首次進行自主育苗黃芪。
自主育苗的黃芪
別看閆瑞英身軀嬌小,但卻管理著300畝丹參。
“沒干這行之前是在家里縫襪子,當時收入肯定不如這個,一天就能掙一百塊錢,現在可不止。” 說到這里,閆瑞英笑得咧開了嘴。閆瑞英告訴記者,她是自己村里第一個種植中藥的,起初只是打工,后來在青島海緣道中藥材公司總經理孔令海的介紹下,她準備第一年先合作試試,閆瑞英不用負擔資金,通過勞務參與分紅。
“這一試掙錢了,種到現在第三年了,去掉人工成本,年收入在二十萬元左右。” 閆瑞英跟記者坦露,別看掙得多,付出的心血也是雙倍,起壟覆膜、作壟,丹參出苗后,閆瑞英負責管理,根據時節(jié)召集并帶領工人養(yǎng)護丹參,追肥、排灌、除草、摘除花薹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馬虎。
丹參剛過花期
“下雨天不能睡覺,得加班看著,丹參最怕澇。”由于前一天,剛下過雨,地里泥土較濕軟,沒走幾步,閆瑞英的鞋就陷進泥里。
“承包的多付出的多,靠種丹參給兒子攢了娶媳婦的錢。”閆瑞英告訴記者,自己的兒子今年26歲,已準備結婚,婚禮費用都是種丹參換來的。
“今年靈山氣候雨水都是比往年要好得多,往年都是雨水多,到現在為止,今年還是挺平穩(wěn)的,再不下雨就是豐收年。”閆瑞英盼望別再因降雨影響丹參收成,到十月底就能順利收獲。
“剛開過花,看這個品相,今年丹參預計收成不錯。”在另一片地里,王玉成正在給安徽的客戶介紹丹參長勢。
65歲的王玉成是即墨北安街道蒲洼村人,退休之后到孔立海手中承包了200畝丹參,每年純收入40萬到50萬,與閆瑞英不同,他需要個人承擔資金。
“種植丹參之前是在村里干書記,一年2萬元錢工資,退休了經過朋友介紹開始種植丹參,干一年比一輩子掙的工資都高。”王玉成笑著跟記者開玩笑。
“我沒有什么種植經驗,但是有公司做指導”。王玉成告訴記者,他租了200畝地,一畝地租金1000元,種苗統一采購,公司負責提供技術指導,比如栽種深淺,出苗之前不用管理,有專門的技術人員提前給指導,自己主要是負責日常管理。
“2021年鮮丹參賣給公司2元錢一斤,2022年漲到2.4元一斤,2023年11月預計2.7元一斤,一畝地出3000斤。”王玉成跟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所有成本加起來在4000元錢,這樣他今年會比往年多增收十八萬元。
不遠處,萊西姜山鎮(zhèn)的魏永強正在地里檢查抽水泵,作為“異鄉(xiāng)人”,他在靈山種植了700畝丹參。
魏永強正在丹參地里查看長勢
“我之前當司機,這三年掙了一輩子的錢。”在機緣巧合下,63歲的魏永強經人介紹選擇在即墨種植丹參。
“說實話,不論種什么,農民最關注的就是銷路。”魏永強跟記者表述了自己最初的擔憂,但每年農戶與基地簽訂回購合同,設置保底價,當市場價格下跌時,農戶可以選擇以保底價銷售給基地以減少損失,而當市場價格上漲時,農戶可以在完成合同約定訂單量的基礎上,選擇將剩余藥材以同期市場價格銷售給基地或者其他收購商,從而賺取額外收益,這三年種植下來,基本上都是高于市場價格,這讓他有了更多底氣。
孔令海與魏永強交流明年的種植計劃
“當地的工人忙不過來,我就從萊西那邊用雇人過來,用大客車拉著,每次五十到百人不等。”魏永強告訴記者,還有六七位萊西老鄉(xiāng)想跟他一起承包土地種植中藥材。
“越干越有癮,要接著試種白術。”嘗到甜頭的魏永強告訴記者,他接下來準備擴大種植規(guī)模,增加品種。
全國找好丹參要來青島
人們把在特定地區(qū)出產、品質明顯優(yōu)于他處的藥材,稱為“道地藥材”。
“沒有那么多貨,我現在還欠人家兩千多噸貨呢。”跟記者交談的一路上,孔令海一直電話不斷,有全國各地來的電話,多是一些熟人,有很多想找他做承包合作。
孔令海介紹基地情況
孔令海是青島海緣道中藥材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今年確定的12家山東省首批中藥材生態(tài)種植基地創(chuàng)建單位中,青島海緣道中藥材科技有限公司創(chuàng)建的靈山街道黃芩種植基地成功入選,成為青島市首個省級中藥材生態(tài)種植基地。
亳州,是漢代著名醫(yī)學家華佗的故鄉(xiāng),也是全國四大藥都之一。
孔令海是安徽亳州人,來山東已30年,從1997年開始做中藥材種植。
“亳州擁有千家藥企、十萬藥商、百萬藥農、億元市場,這些都是經驗。”孔令海介紹,一開始他只是跟農民合作,進行分散化種植,從2018年才開始摸索規(guī)范化種植,身為藥都亳州人,孔令海似乎有著“先天優(yōu)勢”。
在閑暇時間,孔令海善于到各個鄉(xiāng)鎮(zhèn)對比地塊土壤,最終發(fā)現即墨靈山街道適宜丹參生長,為此孔令海指導農戶用海藻肥幫助改造土壤,如今種植的即墨丹參已經達到出口標準。
無論是雪域高原,戈壁沙漠還是水鄉(xiāng),每一味中藥材都有適應其生長的最佳境域,而即墨靈山丹參便有著自身的優(yōu)勢。
“靈山的地理優(yōu)勢有利有弊,地下150米以內出不了地下水,而丹參和黃芩不怕旱,因此也適合種植。” 孔令海在加工廠內跟記者介紹。
“好丹參在青島,很多慕名而來的,即墨丹參酮含量是全國最高的,為1.2%—1.5%,丹參酮含量達國家藥典1—2倍。”孔令海告訴記者,靈山當地丹參畝產量4000斤,較其他地區(qū)增產30%,價格同樣高于市場價30%,市場口碑較好,甚至很多國外客戶慕名而來。
“通過平臺整合資源,政府主導向銀行爭取資金和保險,再從農業(yè)大學引進種植技術,在完善基礎設施后再規(guī)范化種植”,孔令海為記者計算,比如一畝地4000元錢,銀行出1000元錢,公司出1000元錢,個人只需要承擔2000元,這也意味著在保證收入的基礎上來增加收入。
2018年發(fā)展中藥材種植基地至今,由最初的3000畝擴大近2萬畝,目前已帶動周邊26個村莊實現中藥材種植,藥材廣銷揚子江藥業(yè)、同仁堂藥業(yè)、神威藥業(yè)等,初步實現中藥材“種產銷”一體化鏈條。
“我們也在嘗試倒地,諸如丹參玉米同時種植,但是失敗了,還在找原因。”孔令海介紹,為了實現中藥糧食同時種植,他們?yōu)榇艘沧鲞^一些實驗,可惜成效不大,已損失近200萬,比如丹參實行3年一輪作,能夠有效減輕連作病蟲害發(fā)生,白術采收后不能連作,同一塊地要先種其他作物,過幾年才能再種白術,防風種植周期需要3到5年,即便是遇到再好的行情,也不可能提前采收,各大藥企都有嚴格的驗收標準。但是孔令海并不打算放棄,還將繼續(xù)試驗,將中藥材和糧食實行輪茬種植,糧藥兼做,達到集約化。
“嚴格按照‘三無一全’品牌標準種植,其實能夠成方連片的中藥種植基地很少見。”孔令海介紹,這是由國家中藥材標準化與質量評估創(chuàng)新聯盟提出的“三無一全”品牌標準,無硫黃加工、無黃曲霉素、無公害(包括無農殘超標、無重金屬超標、無使用生長調節(jié)劑促進采收器官的生長)及全過程可追溯。
據了解,靈山街道始終堅持“打造品牌、突出特色”的現代農業(yè)發(fā)展思路,聚焦花卉和醫(yī)藥兩大主攻產業(yè)方向,圍繞建設國家中醫(y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初步構建起了一個集花卉及中藥材新品種試驗示范、科技成果轉化、栽培管理、采收儲運、物流加工、生態(tài)旅游、技術服務等要素為一體融合發(fā)展的鄉(xiāng)村振興示范片區(qū),下一步,靈山街道將繼續(xù)聚焦大健康產業(yè),高質量打造青島市海洋生物醫(yī)藥和現代中醫(yī)藥產業(yè)貿易集聚區(qū)。
村民居住的新小區(qū)
從“一塊藥圃”到“千億藥都”,這是屬于亳州人的自豪,經過5年摸索,靈山中藥材種植漸成規(guī)模,已經形成“龍頭企業(yè)+產業(yè)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fā)展模式,也讓身為亳州人的孔令海宏圖不止于此,堅定了繼續(xù)擴大種植規(guī)模的決心。
“帶動40名農戶共同種植,旺季每天1000多人勞動力,產值達到上億元”,孔令海介紹,他們將瞄準精深加工,提升當地中藥材附加值,延長中藥深加工產業(yè)鏈條。有望計劃跟膠州開展合作,發(fā)展第二個中藥材基地,在膠萊鎮(zhèn)打造5萬畝中藥材示范基地,板藍根與小麥兼種,五年之內打造10萬畝中藥種植基地。
當地村民正在田間除草
“下一步,讓種植品種更豐富。”孔令海介紹,他們每年都在不斷推種新品種,今年試種100畝防風,一年后若每畝地能夠收成200公斤干貨,便將推廣種植防風,白芷今年試種每畝地若收成500到600公斤,便計劃種植500畝白芷。
“鄉(xiāng)村振興要讓老百姓腰包鼓起來,現在已經有一部分吃到甜頭了。”孔令海很清楚,擴大中藥種植規(guī)模不僅是靠藥企藥商,最主要的是千千萬萬種植戶農民。
中藥材漲價背后原因多
這一波中藥漲價,是從醫(yī)48年的宋艷秋感覺最明顯的一次。
“2021年,患者治療眩暈癥,當時一服藥56.7元,現在67.3元,這一個藥方就差出這么多錢,一般開藥都是開七天的量,這樣一周的藥價上漲就明顯了。”泗海堂國醫(yī)館中醫(yī)宋艷秋告訴記者。
“中醫(yī)藥博大精深,有些人原來對中醫(yī)中藥不是太了解,這幾年逐漸認可且了中藥調理和治療的作用,世界上很多國家現在都用咱們這個中藥,對中醫(yī)也特別信賴,所以說現在用中藥的需求增加了。”宋艷秋表示也有這樣一部分原因。
“原材料上漲,最后壓力還是到了我們患者身上。”曲女士告訴記者,每周中藥費用在800塊錢,這對長期服用中藥的慢性病患者來說費用增加不少。
中藥材漲價的影響包括中藥材種植、中藥加工制造以及中藥市場流通等。
“以前十萬的庫存貨成百萬了,百萬的庫存貨成了千萬,跟做夢一樣。”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自己身邊的一些藥材商,一下子成了身價千萬的老板,中藥價格上漲是由于很多原因造成的,主要是供需市場失衡和市場炒作,供需失衡則是由于疫情影響、自然氣象災害減產,例如干旱、洪澇、低溫、倒春寒等天氣。特別是一些跟中藥無關的資本進入市場,炒作推動價格上漲。
大片丹參種植地
業(yè)內人士為記者分析,370多種中藥材都在漲價,枸杞價格上漲了9倍,當歸上漲了6倍,白芍、當歸、黨參、白術,這些中藥材主要集中在甘肅等地,然而甘肅三年干旱,導致每年減產三分之二,如今已在銷售庫存,當歸在2022年年底,每公斤65元,今年2023年當歸漲到每公斤430元,黨參從每公斤65元漲到160到180元,由于六七月份河北受災,白術怕澇,因此從今年五月份的每公斤26元錢漲到每公斤140元,預計后續(xù)還要漲,當庫存都清了以后還要漲,特別是白術可能還會“瘋漲”,但也有可能面臨周期性調整,或許會穩(wěn)定一段時間。
黃芪幼苗
“我們供應給醫(yī)院的中藥材是按照約定好的合同價格收購,但在當前收購中藥材,價格都在上漲,所以原料成本壓力也增加了。”國內某知名醫(yī)藥公司孫經理告訴記者,通常情況下,藥企在向醫(yī)療機構供應中藥材時會有價格浮動機制,基本在10%—20%之間浮動;但實際漲價幅度均超過此數值。孫經理告訴記者,公立醫(yī)院是通過公開招投標方式進行中藥材采購,全部按照協議價格,因此只有經過周期性調整后,中藥價格也會做出調整,暫時價格穩(wěn)定,患者還不會感受到影響,但是個人中醫(yī)醫(yī)館等價格浮動明顯。
記者了解到,中國中藥協會6月初已經成立專項工作組開展調研。也發(fā)出倡議書,強調堅決反對、也絕不以任何形式參與到哄抬和操縱藥材價格、投機炒作等擾亂藥材市場秩序的不正當乃至違法行為中去。
“無論漲價如何,我們的種植戶也不可能立即受益,畢竟,中藥需要歷經生長周期才能收獲。”孔令海跟記者強調,為了經濟效益提前采收會嚴重影響藥效,種植戶決不能為了眼前利益放棄以后的訂單,更不能為了一時砸了牌子。
從基地開車出來后,記者看到一排排新樓房,那是靈山新村,綠化美觀,各種公共設施齊全,旁邊就是孟沙河生態(tài)公園。
村民居住的新小區(qū)
2020年,實行舊村改造,建起了靈山新村,7個村的村民住進了新居,孔令海告訴記者,中藥基地里的很多村民都在樓上住。
不遠處,執(zhí)著而專注的農民,還在地里日復一日地播種希望,傳遞溫情,守望鄉(xiāng)土。
鏈接:青島出產藏紅花品質達到最高等級
世間萬物皆有時,距離即墨靈山60多公里外的青島藏紅花種植基地,80畝藏紅花預計在十月中下旬采收,歷經三年“摸索”,青島的藏紅花也迎來了好消息。
上世紀八十年代,青島藥材站曾參與國家科研項目試種藏紅花成功并獲“星火計劃獎”,但未能堅持種植使之產業(yè)化,但相關工作人員并沒有停下繼續(xù)研究的腳步。
當地村民正在田間除草
在2019年10月底,在北宅周哥莊社區(qū)土地成功試種5畝藏紅花,每畝地可產一斤到一斤半藏紅花,經檢測,周哥莊社區(qū)出產的藏紅花品質達到最高等級。在2021年5月24日,周哥莊中藥種植基地項目簽約,一畝藏紅花的年收入可達4到5萬元,到現在為止,每年為當地提供300多個就業(yè)就會。
“周哥莊中藥種植基地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當時我們是計劃打造210畝的中藥基地,現在已經流轉了150畝地,除了藏紅花,還有其他中藥藥材,丹參、杜仲、黃芪、黃岑。” 周哥莊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姜元森介紹,今年春天已經收獲了丹參,由于倒茬,沒有再種植丹參。
“有信心,產量比去年要強很多。” 姜元森說,由于去年當地雨水多受澇,所以收成受到影響,今年的當地氣候較適宜,估算藏紅花的產量應該是穩(wěn)定且較往年增多。
時隔三年,基地已平穩(wěn)運行。姜元森見證了基地試種初建到產出豐收,為繼續(xù)推動周哥莊中藥種植基地項目,還將繼續(xù)流轉土地,將居民零散土地由社區(qū)統一承包流轉給青島同仁堂藥業(yè)公司,實現居民、社區(qū)、公司三方共同受益,發(fā)展林下種植。
“因為我們這里的土地跟其他成方連塊的土地不同,很多原有樹木需要保留,” 姜元森告訴記者,他們先是將十多種中藥材進行實驗,比如桔梗、黃芪、金銀花、有的中藥材種植通常規(guī)模較小,宜于開展精細耕作,可以進行仿野生栽培。
一株藥草,一片基地,經得起時間洗禮,歷經執(zhí)著與堅守,成為一張張青島“新名片”。
- 青島“喜人” ③白天是地鐵司機,晚上是脫口秀演員!小可用200多場脫口秀講青島“普通人”的故事
- 半島V視|“青島造”再添新成員!我國首列中國標準智能市域列車亮相,時速200公里服務京雄快線
- 能劃還要能跑,連比三天!200余名弄潮兒石老人賽艇
- 一年兩茬菜一季花,帶動200多人就業(yè)!即墨區(qū)韭花飄香助農增收
- 2025東亞海洋博覽會落幕!達成合作意向200余項,實現交易額8000余萬元
- 青島故事|辭去鐵飯碗,回家賣海鮮!青島90后小伙一年銷售近200萬
- 解碼“小鎮(zhèn)冠軍”丨青島南村鎮(zhèn):打造白色家電“第一鎮(zhèn)”,年產值超200億元
- “小開海”,本地小海鮮上鏈接了!瑯琊雙胞胎姐妹開播一小時,熱銷200多單
- 半島V視|突破200萬人次,全國第九!2025年青島機場國際地區(qū)旅客量提前創(chuàng)新高
- 全國第九!2025年青島機場國際地區(qū)旅客量已突破20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