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觀察|2.5天休假模式再引熱議,有地方已經執行!要過哪些現實關?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
話題“2.5天休假模式真的來了”
登頂微博熱搜,
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相關報道稱,近日,四川綿陽市商務局印發《綿陽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2025年工作清單》,在備受關注的落實休假政策中提到,落實年休假應休盡休和帶薪休假政策,鼓勵企業彈性調休,推廣夫妻共享。還試行4.5天彈性工作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推行“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的2.5天休假模式。
不少網友表示贊同和羨慕,
但也有不少網友對此表示質疑,
希望首先能落實雙休。
5月24日,極目新聞記者致電綿陽市政府值班室,工作人員表示沒有接到相關通知。記者隨后聯系到綿陽市商務局,該局工作人員介紹,相關文件中寫的是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實行4.5彈性工作制度,但并非強制要求。
全國多地進行過探索
事實上,早在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就下發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鼓勵“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的2.5天休假模式。
意見明確,鼓勵彈性作息,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可根據實際情況,依法優化調整夏季作息安排,為職工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外出休閑度假創造有利條件。
近年來,全國各地就每周2.5天假期進行了不少探索和嘗試。
據相關報道,已有河北、江西、甘肅、遼寧、安徽、陜西、福建、浙江、廣東、湖北等11個省份出臺了貫徹落實意見,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實行2.5天休假。
在山東,早在2016年9月山東省旅游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就表示,山東省將探索山東地方性假日,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單位實施夏季2.5天假期,為職工周五下午與周末結合外出休閑度假創造有利條件。央廣網的報道稱,這是山東省政府官員首次對2.5天假期公開表態。
2020年6月,山東濰坊發布《濰坊市進一步促進消費回補政策措施》,嘗試2.5天休假模式,鼓勵各類企業在滿足生產經營需要前提下,合理安排工作時間,靈活試行每周增加0.5天休息,支持有條件的機關事業單位依法優化調整作息安排,適時試行每周2.5天休息制度。
“2.5天休假模式”并非人人都能享受
按照出臺相關意見城市的方案,周末彈性休假的實施對象主要適用于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暫時未納入實施范圍的有政府窗口服務部門、公辦醫院、公辦學校等公共服務部門及應急保障部門。
各地調整作息制度需要嚴格遵守國家有關規定和國辦發[2015] 62號文件,不得隨意調整工時,要在確保不影響正常工作和生產活動的前提下,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統籌考慮,周密安排。
同時,根據《國務院關于職工工作時間的規定》中第三條的規定:職工每日需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40小時。
另從已實行彈性作息的地區來看,周末休2.5天,并非全年12個月都執行,大部分已經執行的城市選擇在夏季。例如,山西省晉中市、江西省吉安市在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執行相關方案,江西省上饒市在每年6月1日至8月31日執行相關方案,貴州省黔南州、陜西省靖邊縣在每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執行相關方案。
上述地區明確要求,每名工作人員在規定的時間里可享受每月兩次周五下午調休安排。
專家觀點
“文明程度越高,人們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需求越強烈。”西南財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楊海洋指出,工業革命以來,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為縮短勞動時間提供了基礎。過去工人爭取每天工作10小時,如今8小時工作制已成常態。隨著技術進步,未來勞動時間只會更短。
“活少錢多離家近”雖是網友調侃,卻折射出公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楊海洋認為,縮短工時能讓民眾分享經濟紅利,提升生活品質。“周末多半天休息,幸福感可能翻倍。這與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高度契合。”他舉例稱,分散化的小長假既能緩解“黃金周”景區人潮壓力,還能刺激消費,旅游業、服務業資源利用率將更均衡。
“彈性工作制是個趨勢,但還需謹慎推進。縮短工時短期內可能推高企業成本,減少經濟產出,對用人單位的壓力不小。若勞動投入減少,即便技術升級,產出也可能下降。各地應科學評估自身經濟結構、企業承受力。”5月24日,國內某高校社經政策研究機構的研究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提醒,彈性工作制政策推廣可優先在服務業、知識密集型行業試行,制造業等傳統行業則需逐步探索。
媒體觀點(節選)
大眾日報>>
多省鼓勵2.5天休假模式:激活消費需要為生活“留白”
2.5天休假模式為“城市微度假”帶來了更多可能,讓被“兩點一線”束縛的城市空間重新被看見。據新華社報道,在即將到來的端午假期,長三角、京津冀等“2小時高鐵圈”周邊游預訂量顯著增長。消費者選擇“周五下午出發+周末返程”的錯峰出行模式,既能緩解“黃金周”景區人潮壓力,又能提高旅游業、服務業的資源利用效率。多出的半天時間用在路上,從而實現一個完整的周末休閑體驗。
消費升級的本質是對體驗感的更高要求,而體驗感需要時間的沉淀。適度延長“生活留白”,為這種沉淀創造了條件。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魏翔指出,經濟增長和居民閑暇時間有關。“根據我國人均國民總收入水平,每增加1%的休閑時間,將拉動經濟增長0.3至0.5個百分點”。當經濟發展需要尋找新支點,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更高效的工作模式,而是讓勞動者成為有時間、能消費、有歸屬感的生活主體。
彈性休假也需“柔性落地”。網絡上對“2.5天休假模式”存在部分擔憂的聲音。例如,有網民提出如何對多出來的0.5天假期進行界定,是否影響年假權益或增加其他工作日工作時長;有網民擔憂增加休息天數是否與薪資掛鉤;也有觀點認為服務業、制造業以輪休為主,對彈性休假制的意愿較弱,需要更多政策激勵。有網友建議,實行休息模式的選擇權應當開放給勞動者,為不同行業制定差異化細則,避免因“一刀切”產生抵觸情緒。
消費需求的創造,源于對生活的重新發現。一座城市既要保留持續奮斗的銳氣,也要滋養從容的生活節奏,經濟發展才能在張弛有度中持續迸發活力。
極目新聞>>
2.5天彈性休假要過哪些現實關?
將休假與消費掛鉤的政策設計,初衷值得肯定。多半天休假能激活短途旅游、餐飲娛樂等消費場景,既契合民眾對“工作生活平衡”的期待,也能為經濟注入內需動力。但從綿陽等地的探索看,“鼓勵”與“落實”之間,仍隔著行業差異、企業成本等現實鴻溝。
早在2015年,國家層面就已釋放彈性休假信號,但多地實踐表明,政策落地效果參差不齊。制造業流水線24小時運轉、醫院急診輪班制、服務業旺季客流高峰……這些特殊行業的工作性質,決定了彈性調休難以“一刀切”。更現實的問題是中小企業的顧慮:縮短工時是否意味著人力成本上升?若降薪又可能引發勞資矛盾,而部分企業連雙休都未完全落實,推行4.5天工作制更顯吃力。
推進政策落地,恐怕還需在細化規則上下功夫。政府可按行業特性制定分類指引:對知識密集型企業,鼓勵通過效率優化實現彈性調休;對勞動密集型企業,探索“集中工作+分散補休”模式。同時,配套稅收減免、用工補貼等政策,幫企業減負。企業也需轉變管理思維,比如用數字化工具提升協同效率,減少工時縮短對生產的影響。而勞動者權益保障方面,勞動監察部門需強化對“變相加班”“隱形降薪”的監管,避免政策淪為形式。
彈性休假是激活消費與改善民生的雙贏探索,但唯有正視行業差異、平衡各方利益,讓“鼓勵”有細則支撐、讓“彈性”有制度兜底,才能讓政策善意充分釋放,照耀每個勞動者。
半島新聞綜合整理,素材來源:中國經營報、極目新聞、黑龍江日報、大眾日報、人民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