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低價股的投資價值
有數據顯示,目前A股低于2元的低價股數量不足40只,處于年內低位水平,亦為近年A股市場低位水平。
低價股數量減少,與市場表現持續回暖有直接關系。但當前的A股市場更注重價值投資,低價股并不意味著安全邊際更高,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低價股暗藏的投資風險更大,投資者對于低價股還需理性看待。
注冊制改革全面實施之后,價值投資理念成為主流,市場的價值發現功能不斷優化著資源配置,導致的結果就是個股行情走勢分化,核心資產持續走高,投資價值較差的個股則向下價值回歸。
整體來看,絕大多數低價股缺乏業績支撐,虧損的業績注定其投資價值較弱,即便隨著大盤走強股價會有所反彈,但仍然屬于被主流市場拋棄的邊緣資產,行情的穩定性以及縱深發展性欠佳。另外從行業分布來看,低價股所處的行業多數低迷,導致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較差,缺乏市場預期。
每逢市場好轉,總會出現一波“消滅低價股”的行情。但實際上,這樣的投資邏輯并不理性,股價低并不等于安全邊際高。相反,較普通的股票,低價股的投資風險會更高。
一方面,低價股中存在部分問題股,或被ST或被*ST,它們的公司基本面很差,頭頂還懸著退市預警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另一方面,低價股更容易觸發面值退市的風險。一旦利空進一步發酵,或者出現新的黑天鵝事件,很可能拉響退市警報。
低價股的流動性風險也值得警惕。由于并非主流的投資品種,低價股的交投活躍度比一般股票要低得多。以*ST陽光為例,8月11日的日成交額僅為1365萬元。流動性差則可能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包括市場定價扭曲、容易被操縱股價,尤其在面對突發利空時,更容易出現連續跌停的極端現象,投資風險會顯著放大。
低價股數量的減少,并不意味著其投資價值的普遍提升。實際上,低價股數量的減少最直接的原因可以定義為跟風式上漲,若從漲幅來看,多數低價股的累計漲幅跑輸大盤,與績優的核心資產相比更是有著天壤之別。因此,從投資收益率的角度來看,市場行情向好的時候,抄底低價股并非理性的交易策略。
當然,低價股中并非毫無投資機會。曾幾何時,部分銀行股也是低價股成員,但如今都已率先走出了“黃金坑”。其背后的差別在于,銀行股的業績優良、分紅穩定,且市盈率很低,多數還屬于“破凈”的情況。“是金子總會發光”,隨著價值投資理念的深入,它們的投資價值不斷被發掘。因此,想要在低價股中淘金,核心還得看基本面。
當前A股走得越來越穩,但個股的分化也愈發明顯,低價股或許會有短暫的狂歡,但終究難以成為真正的市場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