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97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產業鏈上的新山東·青島新力量丨用意念控制無人機飛行!青島3位“00后”在世界機器人大賽中斬獲一等獎

2025-09-12 20:41 大眾·半島新聞閱讀 (23730) 掃描到手機

用意念控制無人機飛行?你沒看錯!來自青島的3位“00后”組成的“元腦飛翼戰隊”,憑借這項技術,在前不久落下帷幕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賽北京錦標賽上,獲得全國一等獎。他們研發的非侵入式腦機接口設備,不僅能夠實現意念控制無人機飛行,還能反映抑郁、焦慮等情緒。

李厚贇正在意念控制無人機飛行

本次機器人大賽上,青島多支隊伍在比賽中表現卓越。元思(青島)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團隊在本屆世界機器人大賽BCI腦控機器人大賽決賽中,一舉摘得三項大獎。除了這3位“00后”摘得的腦控飛行控制賽一等獎外,他們還組建了“YS-QUT戰隊”和“Neuro X戰隊”,參與康復機械手腦機接口協作控制賽,獲得兩個全國三等獎。

近日,記者走進該公司,感受科技帶來的巨變,并采訪戰隊成員比賽背后的故事。

能意念控制無人機飛行,還能監測情緒波動

走進位于西海岸新區創智路的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元思(青島)科技有限公司就坐落于此間最高的一棟樓中。

一進門,整面墻擺放著發明專利證書和各類機器人比賽的獎牌、獎狀,無聲訴說著這家公司在人工智能領域做出的創新和努力。對面,一個半身人形模型的頭部貼滿纖細導線,正與電腦相連。“我們專注于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的技術研發、產品生產與銷售。”元思科技創始人、副總經理匡相林介紹道。

今年獲得一等獎的參賽作品

辦公區有三位年輕的面孔正專注地面對電腦屏幕。他們就是剛剛參加大賽的“元腦飛翼戰隊”成員,清一色的“00后”:青島理工大學計算機專業研二學生李厚贇、青島理工大學智能制造工程專業大四學生張玉生,以及剛大學畢業的季凱。

他們的桌面上擺放著兩款產品,分別是去年和今年世界機器人大賽的獲獎作品。去年的產品形似頭部按摩儀,由10個圓形接口組成,每個接口嵌有6根短金屬條。“這其實是一個頭環,佩戴于后腦,主要采集大腦視覺區域信號。我們提取并處理這些信號,用以控制外部設備。”季凱解釋道。

而今年參賽產品煥然一新,變為一個多接口的小黑盒子,每個接口延伸出長導線。它不僅可采集視覺區信號,還能覆蓋前額、顱頂等不同區域,適應多元場景,甚至實時監測使用者的情緒狀態。

“我們可以現場演示一下。”李厚贇主動提議。

導線一端涂上乳白色膏體,輕輕粘貼在他的后腦與頭頂。電腦屏幕上躍動起一道道波形圖,隨即彈出10個方塊,分別代表不同方向。當李厚贇的目光聚焦于某一方塊時,無人機竟真的朝相應方向飛去。

目睹無人機騰空并按“意念”轉向的那一刻,記者難以言表的震撼涌上心頭。曾經只存在于科幻電影中的“意念控制”,如今竟真切發生在眼前。

比賽前調試設備至凌晨,“沒想到能拿一等獎”

關于本次參賽作品的應用原理,李厚贇進行了詳細講解:“綠色導線共8條,代表8個信號通道。將它們貼在人腦后腦勺相應位置,設備就能采集到該區域的腦電信號,并實時傳輸至電腦。電腦端對信號進行解析,識別出人的意圖后,再將其轉換為控制指令,發送給下一級設備,比如無人機或機械手,從而實現意念操控。”

若要監測使用者的情緒狀態,則需將信號采集區域調整至前額。“把電極貼在前額部位,系統便能夠通過腦電波形分析使用者的心理狀態,進而判斷其情緒變化。”他補充說,該技術還可應用于睡眠監測場景。

季凱

今年上半年,他們就啟動了這款新產品的研發。“去年我們已在世界機器人大賽中獲獎,并一直密切關注賽事進程。今年一收到比賽通知,我們就決心將現有成果進一步迭代,推向賽場。”李厚贇介紹,團隊從普適性、輕量化和精準度三大方向對產品做了系統優化。“如今設備佩戴更便捷、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同時我們還采用了自研的統計技術,顯著提升了信號采集的準確率。”

然而研發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初期提升識別準確率非常艱難,硬件小型化也是一大挑戰,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啃下的硬骨頭,有時大家在這待到晚上七八點才走。”他回憶道。

比賽臨近那幾天,團隊成員基本都備賽至凌晨。“無論是在青島的準備階段,還是到北京之后,我們幾乎每天都熬到凌晨兩點。賽前設備需要反復調試,現場出現各種突發問題,大家夜里也睡不著,索性通宵解決。”季凱說道。

此次參賽也讓這群年輕人深切感受到科技發展的日新月異。“國內電子產品的迭代速度超乎想象,很多技術每年都在大幅升級,行業競爭異常激烈。”

“本屆大賽吸引了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的選手,規模為近幾年之最。最終拿到一等獎的那一刻,我們非常激動,原本我們的目標只是二等獎。”季凱笑著說。這份榮譽不僅屬于他們的技術突破,更屬于無數個凌晨依然亮著燈的辦公室,和他們對于自己在做的事的熱愛。

預計1-2年能夠面向市場推廣

在張玉生的電腦桌旁上,還放置著一只精巧的機械手,其五指分別連接著五根薄如紙片的觸摸條。張玉生輕輕捏動其中一根,對應的機械手指便流暢地彎曲。“這是我們為未來‘具身智能’與‘人機共存’場景所開發的電子皮膚產品,”他介紹道,“它采用了先進的納米鍍層技術,能夠精確感知人體關鍵部位的動作,并通過我們自主研發的信號采集系統,實現對機械手的遠程精準操控。目標是為下一代人機交互提供更直觀、舒適、高效的操作前端。”

張玉生

“事實上,腦電研究在全球已有超過半個世紀的歷史,”團隊嵌入式軟硬件科學家李博士補充道,“但過去受技術所限,腦電采集往往只能在高端醫院或精密實驗室中進行,環境要求極為嚴苛。近兩年,隨著國內制造工藝和芯片產業整體提升,供應鏈日趨成熟,我們終于有機會將這項技術推向更輕量、便攜、消費級的應用場景。我們希望讓這個曾經看似離日常生活很遙遠的前沿科技,像智能手機一樣,走進千家萬戶,變得觸手可及。”

目前,該技術已進入初步應用階段。團隊計劃在未來一至兩年內,接軌更多終端產品,加速推進其真正走向消費級市場。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兆慧 實習生 閆新月)

來源:大眾·半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