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97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多喝熱水身體好?這個溫度以上的要小心

2025-09-19 16:40 科學辟謠閱讀 (502) 掃描到手機

“多喝熱水身體好。”多喝熱水不僅僅是一句安慰人的萬能語句,也被很多人奉為圭臬,貫徹在日常生活里。

流言分析

這種說法不夠嚴謹。

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有時喝熱水會緩解一些癥狀,但熱水并不能消除病因。

而且,多喝溫度超過 65℃ 的熱水,容易導致食管癌。所以喝水時一定要注意溫度,不能多喝超過 65℃ 的熱水。

“多喝熱水”已經成為一句萬能的關心別人的話,很多人在勸人多喝熱水時,還會說喝熱水能治百病。雖然喝了熱水,很多時候身體會覺得舒服,但也只是緩解了癥狀,并不是因為消除了病因。

而且,熱水喝不對,反而還容易導致食管癌。

不要超過 65℃

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早在 2016 年就發布了重要警告:超過 65℃ 的食物和飲品已被正式認定為 2A 類致癌物。這一結論也在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腫瘤學》上得到了強調。

而近期,一項英國的大型研究又一次給“喝太燙”敲響了警鐘。

這項研究來自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研究對象不是幾百人、幾千人,而是將近 45 萬人。這是一項前瞻性隊列研究(就是從一開始就跟著一群人一路追蹤十幾年,看看最后有多少人會得病),研究嚴謹程度很高。

和“只喝溫飲或不喝熱飲”的人比起來,每天喝 4–6 杯“熱飲”的人,患癌風險高了 97%,幾乎翻倍。

如果是“很燙”的飲料,就更嚇人了:哪怕只是每天喝 4 杯以內,風險也暴漲 2.5 倍;喝得越多,風險越高,每天喝超過 8 杯的人,患癌風險是其他人的 5.6 倍!

這個結論和你喝的是茶還是咖啡、有沒有加奶,甚至有沒有胃食管反流都沒有太大關系——只要燙,就危險。

中國的研究者也得出過類似的結論。江蘇是中國綠茶消費量最大的省份之一,無論是在食管癌高發區還是低發區,飲用綠茶的習慣都很普遍。

研究者調查了江蘇省的兩個地區——大豐和贛榆的 1520 位食管癌患者和 3879 位健康人士,結果發現,單純喝綠茶與患病關系不大,但如果是高溫飲茶,風險就明顯上升——在大豐,喝熱茶的人患癌風險是普通人的 1.9 倍,在贛榆則達到了 3.1 倍。

“修復-損傷-再修復”:搞錯節拍的死循環

熱飲致癌的過程其實很“直球”——就是反復把食管燙傷。

我們每天吃進去的食物,大約需要 9 秒才能從口腔穿過食管抵達胃部,這意味著每食一口燙食,食管就要承受 9 秒的高溫刺激。65°C 的飲品進入食管時溫度依然能維持在 50℃ 以上,足以對嬌嫩的黏膜造成實打實的燙傷。

而真正危險的,并不是那一次兩次的燙傷,而是“修復-損傷-再修復”的死循環。食管黏膜每被燙一次,下層細胞就要加速增生來修補表面的創口。可如果這個過程不斷重復,身體就可能搞錯修復節奏,開始不加選擇地復制出一些結構混亂的“異型性細胞”,最終埋下癌變的種子。

更要命的是,受損的屏障就像破了洞的城墻,讓原本被阻擋在外的致癌物也更容易攻進來,比如煙草中的亞硝胺、多環芳烴等毒物,或者反流上來的胃酸。

動物實驗證明,即便熱飲單獨出現不一定直接致癌,但如果和這些致癌物聯手,患癌幾率會顯著提升。

如何保護食管?

為了保護食管,喝水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 等一等再喝:倒好茶或咖啡后,至少等待 4–5 分鐘,讓溫度降到安全范圍(低于 65℃)。

· 小口慢飲:避免大口吞咽,改為小口品飲,減少對食管黏膜的熱刺激。

如果有長期吸煙、飲酒或胃食管反流病史,更要避免高溫飲食,因為熱損傷會與這些風險因素疊加。

照“謠”鏡

這類謠言會將一句生活中常見的話語泛化為適用于所有健康場景的萬能建議,而忽略對健康的真實影響。

面對這類謠言,要理性面對,尤其要小心能“治百病”的說法。

參考文獻

[1]62歲大叔長期喝熱茶患食道癌!禍從口入的食管癌該如何治療?. (2022, February25). 廣州抗癌協會. http://www.gaca.org.cn/kpjy/kpzs/qt/961.html

[2]Inoue-Choi, M., Ramirez, Y., O’Connell, C., De Gonzalez, A. B., Dawsey, S. M., Abnet, C. C., Freedman, N. D., & Loftfield, E. (2025). Hot beverage intake and oesophageal cancer in the UK Biobank: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https://doi.org/10.1038/s41416-025-02953-2

[3]Islami, F., Poustchi, H., Pourshams, A., Khoshnia, M., Gharavi, A., Kamangar, F., Dawsey, S. M., Abnet, C. C., Brennan, P., Sheikh, M., Sotoudeh, M., Nikmanesh, A., Merat, S.,

來源:科學辟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