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豐收節|養殖戶老王塘邊賣“鮮”記
每年國慶節和中秋節前,是海鮮養殖戶老王最忙碌的時節之一。
為了讓海鮮商販早早拿到訂購的海鮮,9月19日凌晨3時,他就起床和妻子一道提籠拉網,讓南美白蝦和梭子蟹出水。
提蝦籠
數小時后的雨中,商販陸續來到了他的養殖區,將活蹦亂跳的白蝦和嘴里吐著泡泡的梭子蟹運往海鮮市場。
深夜,20個籠網下塘
國慶節和中秋節前,是城陽區上馬街道王家莊社區海鮮養殖戶王建竹最忙碌的時節之一。
“秋收的季節,其實我們這些海鮮養殖戶也和農民一樣,也在收獲。”王建竹說。
滿載而歸
祖祖輩輩以海為生的漁家人王建竹,早在數年前就在村南的一片養殖區進行漁業養殖。今年,他分時段養殖了37畝竹節蝦、南美白蝦和梭子蟹。
“竹節蝦早在8月初,就銷售完了。”他說,“這個季節正是南美白蝦和梭子蟹集中上市的季節。”
這些年來的王建竹從早期“出海漁民”到眼前“坐地養殖”,他不僅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還攢下了大量銷售人脈。
“其實,海鮮商販還是喜歡咱當地產的海鮮。”王建竹說,“還有,周邊的村民也喜歡,肉肥鮮美。”
岸上商販精選
9月18日這天下午,他的手機響了好幾次,這些來電都是提前訂貨的。
“有要蝦的,也有要蟹的,訂多少,我們就給他們撈多少。”王建竹說,“要是遇上雨天,蝦蟹難進籠上網。”
手掌上被螃蟹夾后留下的傷疤
為了9月19日的客戶能盡快買到白蝦和梭子蟹,18日晚上的王建竹和妻子就在37畝海水塘里布下了13個捕蝦籠和7張捕蟹網。
籠網被下到2米深的水塘后,王建竹就等著凌晨拉籠收網。
凌晨,3人駕船拉蟹網
午夜的青島又迎來了秋雨。19日凌晨3時,住在水塘邊的王建竹就和妻子起了床。不過,體力有限的妻子并沒有拉籠,而和他相隔不遠的另一個養殖戶也早早來到了他的塘邊幫忙。
“這個季節,我們都得相互幫襯著。”這名養殖戶說,“我忙不過來時,他也來幫我拉網。”
兩個男人拉網前,不僅穿上了厚衣服,還裹緊了雨衣,蹬上了雨靴。夜雨中的兩人,就這樣頭頂探照燈,邁上了停泊在塘邊的小漁船。
雨在空中飄得不緊不慢,兩個男人一人駕船,一人開始拉網。蟹網被拉出時,一只只掛在網上的梭子蟹被提了出來。瞬時,出水的蟹子在網上掙扎起來。
3張長網被提出水放在了船艙里,梭子蟹在船艙里的網上掙扎。就這樣,漁船載著3張蟹網來到了岸上。此時,王建竹的妻子在岸上開始將蟹子從網上摘下,并用皮筋纏繞蟹鉗。
“不纏繞蟹鉗,出售時會夾傷人,也會到處爬。”她說。
另一船的4張網又被送到了岸上。此時,4張網又拽到了岸上。3人開始在岸上摘綁螃蟹。
從網上摘螃蟹
當7張網上的螃蟹摘綁完時,天已大亮。這些螃蟹被放在籠子里落入水塘,待買主前來提籠。
上午,“購鮮人”紛紛擁來
收完螃蟹時,雨稍稍停了一些,他們要在清晨將已經入籠的南美白蝦出水,集中出售。
細雨中,倆男人又拽起了塘中的蝦籠。當蝦籠被拽到岸邊出水的一瞬,超大的白蝦在籠子里跳躍起來。
剛出水的白蝦
隨著蝦籠底部的扎口打開,大蝦滑落到了蝦筐中。一籠籠大蝦在蝦筐中積聚,兩人配合得相當默契,一人搬著蝦筐往屋子旁送,一人仍在提籠。13個捕蝦籠里的蝦被全部聚集到了岸上。
這又是一個豐收年。
一輛輛海鮮運購車從城陽、即墨和青島市區直接駛進了王建竹的養殖區。
一名名“購鮮人”將裝有海水桶的車廂打開。此時的王建竹將捆扎后沉在水底的螃蟹提到岸上。眾人開始分揀螃蟹。隨之,一筐筐大蝦也出水上岸。螃蟹大蝦稱重后搬到車上,倒進了海水桶。
選好的梭子蟹
“明天再要100斤大蝦,50斤螃蟹,上午8點來運。”一名購買者返回前,再三叮囑老王,一定不能少了。
“老王這里的螃蟹和大蝦不喂飼料,喂蛤蜊、小魚等海生物長大。”這名海鮮商販說,“肉質鮮美,市民也喜歡吃。”
秋雨急切地落到水面上,海鮮商販來了一批又一批。直到下午,王建竹的手機仍響不停。
“這些都是購海鮮的電話。”王建竹說:“下雨天,蝦蟹上網進籠慢,今天還得提前下籠網。”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永端)
- 問法預告|合法權益受損?快來問律師!9月23日,半島問法熱線聚焦“侵權糾紛”
- 豐收節|葡萄飄香一畝地賺兩萬多元,大澤山村落里迎來豐收時刻
- 半島V視|凌晨3點起床冒雨拉網提籠,養殖戶老王塘邊賣“鮮”,竹節蝦一天產一千多斤
- 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暨“青島農品”助農惠民促消費活動開幕
- 聚焦睡眠和廚房生活,宜家青島商場發布2026財年商業重點
- 濰坊高密:聚焦標準化建設,賦能高質量發展
- 國家發改委:聚焦“一老一小”,提供養老托育等“一站式”服務
- 青島即墨區實施玉米“一噴多促”,全力保障秋糧豐產豐收
- 學習進行時|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總書記要求聚焦這些重點難點
- 膠州三里河街道挪莊村:金秋小米喜獲豐收 有機種植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