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家 | 在太保家園,他們找到了另一種“回家”的方式
記憶會迷路,但愛不會
在這里,我們不做時光的糾正者
只做記憶的守護人
在這里,有一份“我懂你”的溫柔
——這里,就是他們的家
94歲的抗美援朝老兵祝爺爺,住在太保家園青島社區樂憶家認知癥專區。每天傍晚,他總會攥著裝滿零食的小布兜喃喃自語:“要回家給媽媽送去。”這不是糊涂,而是一種深植于生命深處的依戀。
在太保家園,我們相信:認知癥長輩不是“病了”,只是走入了另一個時空。他們的世界,依然有愛、有渴望、有歸屬。
理解,是另一種回家
“認知癥長者不是變‘傻’了,而是被困在了時間里。”這句話,貫穿了太保家園青島社區認知癥照護的每一個細節。
就像祝爺爺總念叨著回家,照護師就在他臥室門口貼上熟悉的“香港西路”住址貼紙,把他老伴織的毛衣、孫子買的帽子,一一放在顯眼處。他們尋找的不是物品,而是安全感。
在這里,照護不只是“做事”,更是“讀心”。
23歲的照護師張芳潔,手機里記滿了長輩的“小偏好”:誰不愛黑色食物,誰總愛藏小物件在枕頭下,誰聽到《小燕子》就會安靜下來……
理解,從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一個個微小的接納。
另外,住在樂憶家專區的長輩們,我們特別注重非藥物療法(音樂、懷舊、觸摸、植物、寵物療愈等):
為李奶奶播放她最愛的《小燕子》,用音樂平復情緒;
陪王爺爺觸摸玩偶娃娃,通過觸覺刺激幫助王爺爺緩解焦慮情緒;
在房間里擺放老物件,喚起美好回憶……
在這里,沒有“機構”,只有家
走進樂憶家,不見傳統養老院的冷清。每個房間門口都有一個“記憶盒子”——老照片、舊鐘表、勛章,是長輩認路的“燈塔”;走廊的藍色閉環地標,巧妙避免“走到盡頭”的焦慮;墻上的老報紙、舊年畫,仿佛一段緩緩回溯的時光。
這里提倡“家的松弛感”:想8點起床,廚房就留好熱乎飯菜;愛吃軟爛的粥或需低糖飲食,餐飲團隊盡力滿足;愿活動的做手指操、玩懷舊游戲;想安靜的,就有人陪著曬太陽、聊聊往事。
不催促、不特殊、不打擾——是一種深植于日常的尊重。
家的“健康守護神”,24小時不打烊的安心
對認知癥長輩來說,醫療不是“應急手段”,而是讓他們感到安心的“靠山”。
太保家園青島社區三樓的醫療區域,像一位沉默卻可靠的“健康管家”:內置診所、藥房、康復區;醫生護士24小時值守,多數有三甲醫院或急診背景;擅長處理長者“多病共存”的復雜狀況。
除此之外,這里還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醫療協作機制:定期邀請精神科專家上門巡診;每1-2周組織一次跨學科會診,及時調整用藥與照護計劃;與多家三甲醫院建立合作關系,車程僅十分鐘,為突發情況留出安心保障。
真正的醫療,不是等病來,而是讓病不敢來。
家一樣的地方,讓愛不再沉重
“把父親送到這兒,我終于能安心工作,也能好好陪他說話了。”66歲的李先生,曾為照顧父親奔波多地。如今父親入住樂憶家,離家僅十幾分鐘,他隨時可探望。“這兒飯菜不重樣,照護專業又耐心。我現在只需陪他散步、聊天——關系反而更近了。”
社區為每位長者建了專屬微信群:家屬端包含所有親人,青島社區端覆蓋醫生、照護師、餐飲文娛等全員。每日分享飲食照片、活動視頻,每周每月匯總健康生活狀況。
透明,才讓人真正放心。許多家屬反饋:“老人入住后精神更好了。”“照護師幫洗澡、剪指甲,比子女還仔細。”“現在見面就是純粹陪伴,反而更親近。”
認知癥照護,不再是一個家庭的“孤軍奮戰”,而是一場溫暖的大家庭協作。
守護記憶,更是守護尊嚴
很多人不愿接受長輩患認知癥的現實,總覺得“他只是老糊涂了”。但逃避,并不能讓時間倒流。
認知癥雖無法逆轉,卻可以通過早發現、早干預、專業照護,延緩進程、提升生活質量——讓他們依然活得有尊嚴、有溫度。太保家園青島社區也定期開展“守護記憶”主題課程,邀請專家,面向家屬、員工乃至社會開展科普和心理支持。希望更多的家屬一起參與進來,一起為認知癥長輩打造一個屬于他們的“家”。
(以上長輩和家屬姓名均為化名)
理解,是最好的治療;愛,是最深的照護。
愿每一位認知癥長者,都能被溫柔理解;
愿每一個陪伴的家庭,都不再孤單前行。
我們在這里,等你們回家。
更多“遇見·家”系列故事,敬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