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97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從"老三件"到汽車電腦手機 青島70年消費大數據來了

2019-09-03 18:42 半島網閱讀 (166941) 掃描到手機

原標題:?從“老三件”到汽車電腦手機,青島70年消費大數據來了

半島記者 婁花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青島市商品流通和消費品市場在國民經濟穩定增長的大環境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商品供給充裕,消費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消費熱點由滿足人民群眾物質生活需求向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轉變,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下,消費結構升級提速,新模式、新業態脫穎而出,商品消費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逐年提高,成為發展的第一驅動力。

70年商品市場發展經歷六大階段

縱觀全市商品市場70年的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劃分為六個不同的歷史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9年--1978年):1978年集貿市場減少至284處

1949—1978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給中國人民留下的是一個混亂不堪、生產力低下、商品極度匱乏的市場格局。新中國成立伊始,黨和政府著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隨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完善和強化,在完成資本主義改造和消滅私有制之后,個體商業也基本上不存在了,集貿市場大都取消,形成結構單純、組織經營形式單一、公有制經濟一統天下的格局,商品市場發展緩慢。據統計,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三年經濟恢復和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青島市共有商業網點8千多個,從業人員3.2萬人,而到1978年,這兩項指標分別為7千多個和3萬多人,呈止步不前之勢;而從全市城鄉集貿市場數量來看,1950年391處,1978年減少至284處。

第二階段(從1978年到1984年):“自行車、手表、縫紉機”等老三件主導消費品市場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為我國經濟與市場的發展打開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有力地促進了青島經濟與市場的發展。改革開放之初,全市商品市場逐步打破城鄉封鎖,注重發展集市貿易和個體經營,放開小商品價格,對主要農副產品實行價格雙軌制,初步開拓多渠道的商品流通體制。這期間,“自行車、手表、縫紉機”等老三件主導消費品市場。1984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3.1億元,比1979年翻了一番,占全省、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2.2%和0.7%;從1979年到1984年,全市社零總額年均增長率為14.4%。

第三階段(從1984年到1992年):1992年彩色電視機每百戶擁有81臺

為更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滿足人民生活需要,對調整購銷政策、進一步理順商品價格、搞活企業等方面進行相應改革,商品市場得到較快發展。1988年又根據市場形勢,對24種敏感商品實行了儲備制度,增強了市場調控能力。八十年代開始,“洗衣機、電冰箱、彩色電視機”等家電耐用消費品逐步進入尋常百姓家庭,截止1992年底,從城市住戶家庭主要耐用品擁有量來看,洗衣機、電冰箱、彩色電視機每百戶擁有量分別為72.5臺、83.0臺、81.0臺,分別比1984年增加42.5臺、81臺、73臺,與居住有關的家用電器類開始占據全市消費品市場主導地位。1992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8.8億元,比1985年增長近3倍,占全省、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3.6%和0.8%;從1985年到1992年,全市社零總額年均增長率為16.4%。

第四階段(從1992年到2002年):利群商廈等一批大商超開門納客

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多層次、全方位的市場格局逐漸形成,特別是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為市場經濟發展掃清思想障礙,隨著利群商廈、佳世客、家樂福等一批規模較大、流通面廣、知名度高的大型企業相繼開業,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多條流通渠道、便利流通環節的新型社會消費品市場流通格局逐步形成。這時期全市消費品市場發展的特點是:國有商業改革不斷深化,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建立,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比重下降,個體經濟比重上升;商品流通的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95%左右的商品資源通過市場配置,國家定價的商品不足5%;流通領域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共同發展。2002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557.4億元,同比增長13.5%,分別高于全省、全國增幅1.3個、4.7個百分點,總量規模比1993年翻了兩番,占全省、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3.7%和1.2%。從1993年到2002年,全市社零總額年均增長率為16.7%。

第五階段(從2002年到2010年):每百戶家庭汽車擁有量由0.3輛提高到20.3輛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的對外開放進一步深化,經濟全球化,青島消費品市場建設面臨新機遇和挑戰。消費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興盛。商品價格不再是決定市場的關鍵,商品品質、服務因素對商品市場影響力增大。“家用汽車、電腦、手機”等新的消費熱點逐步顯現。新世紀之初,家用汽車進入消費領域,全市城市住戶每百戶家庭汽車擁有量由2003年的0.3輛提高到2010年的20.3輛,城市住戶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電腦量也由2002年的40.8臺 增長到2010年的86.0臺。2006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千億元大關,成為山東省第一個、全國第13個零售額過1000億元的城市。2010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961.1億元,規模比2003年增長了3倍,占全省、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3.4%和1.2%;從2003年到2010年,全市社零總額年均增長率實現了17.2%的高速增長。

第六階段(從2010年到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46.9%

“十二五”以來,在各項擴內需、轉方式、調結構、提質增效等政策引領下,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規模迅速擴大,先后突破2000億元、3000億元、4000億元大關,2018年達到4842.5億元,比2010年增加2881.33億元,增長146.9%。在互聯網迅速普及的支撐下,網絡銷售新業態如星火燎原迅猛發展,消費升級促使城市商業綜合體新商業模式加快發展。新業態和新模式廣受消費者青睞,聚攏人氣又帶動消費,成熟度越來越高,成為推動市場繁榮的重要力量。傳統零售業受到新業態、新模式的沖擊,不斷創新經營模式、拓寬銷售渠道、實施調整轉型,線上線下加速融合,在保持持續發展基礎上,發展質量明顯提升。2011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規模持續擴大的基礎上,仍實現年均增長10.2%,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2018年青島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0.0%,高于全市GDP增幅2.6個百分點,占全市GDP比重由2011年的34.8%提升到2018年的40.3%。

70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842.5億元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市消費品市場建設取得了迅猛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階段。徹底消除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市場混亂不堪、商品匱乏的情形;計劃經濟條件下,流通渠道單一,供應短缺、運行僵滯的市場景象不復存在;緊跟供給側改革步伐,全市消費品市場邁向一個嶄新的市場格局,在繁榮市場經濟、促進商品生產與消費,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發展,為消費品市場注入了新動能,消費品市場呈現出新的特點。

(一)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年增長3457.9倍

70年來,隨著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和社會保障制度不斷完善,青島市消費品市場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1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842.5億元,比1949年增長3457.9倍,比1978年增長483.3倍,1949年至1978年前30年間,年均增長7.1%,1979年至2018年間,年平均增長16.7%。

1. 商業網點迅猛增長,從5.4萬個到73萬戶

改革開放前,國家對消費品實行統購統銷,改革開放初期,全市商業、飲食業規模有所改觀。1983年全市商業、餐飲服務業個數5.4萬個,從業人員15.3萬人,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僅為19.7億元。經過近二十年的改革發展,到上世紀末已形成相當規模。2000年全市批發零售業從業網點已達12.5萬個,從業人員35.3萬人,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428.3億元。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全市商貿流通業得到進一步發展,行業規模逐步擴大,經營領域不斷延伸。截止2018年底,全市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業法人和個體工商戶共73萬戶,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 4842.5億元,比1978年增長484.3倍。

2. 經營主體變革巨大,私營、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占83.1%

改革開放前,青島市商業和餐飲業與全國、全省一樣,經濟成分單一,經營主體主要是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改革開放以后,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紛紛進入商貿流通領域,并逐步成為流通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形成了多元化發展格局。2018年末,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法人企業中,私營、外商及港澳臺商企業達1715個、占83.1%,從業人員6.9萬人、占55.7%,實現銷售額7634.3億元、占47.8%,實現零售額760.0億元、占49.9%。各種股份公司競相發展,所占比重大幅提升,國有和集體企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2018年末,全市限額以上國有集體批零貿易法人企業僅有16家、占全市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總數的0.8%,實現零售額2.9億元、占0.2%。

3.新商業模式升級加快,大型商業綜合體12家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貨店、連鎖店、超級市場、專業專賣店等傳統商業形式不再是重中之重,一些高品質、重服務,集購物、餐飲、休閑娛樂等多行業、多業態于一體的商業綜合體應運而生并快速發展,成為人們社交活動及休閑娛樂的首選場所,從視覺、味覺、觸覺、聽覺、嗅覺等各個方面提升了消費者的參與感和滿足感,成為青島市的對外名片。2017年,全市有大型商業綜合體12家,營業面積73.4萬平方米,吸納從業人員1.8萬人,實現營業額61.6億元,同比增長35.4%,增速高于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24.8個百分點。全年總客流量達到13096萬人次,成為全市消費市場發展的新引擎。

4.網絡銷售增勢迅猛 ,四年網絡銷售增長5.8倍

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電子信息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商貿流通、大宗商品、產品交易等借助電子商務平臺,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新業態”下的交易流通更加高效,東西南北物流暢通,使得網上交易更加方便快捷。2018年,青島市開展網上銷售業務的限額以上法人企業達到135家,全年通過公共網絡實現的商品銷售額631.4億元,比2014年有網絡銷售統計增長5.8倍,實現了快速發展。

5. 支付方式發生巨變,從憑票購買到刷臉支付

改革開放40年,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手段的進步,在購物方式發生變化的同時,消費支付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計劃經濟時代的各種憑票購買生活必需品,到用現金、信用卡、手機掃二維碼支付,現如今,又進入掃臉支付時代,消費支付方式的巨變,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消費市場發展所帶來的百姓生活的變遷。

6.商品交易市場年成交額過億元的有55家

近年來,青島市加快各類商品交易市場的建設,充分發揮積聚效應,培育出了一批規模大、檔次高、設施好的商品交易市場,形成了以綜合市場、專業市場、生活消費品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協調發展的商品交易市場體系。2018年,青島市年成交額超過億元的商品交易市場有55家,其中綜合市場11家,專業市場44家,共實現成交額1250.8億元。

消費結構、消費水平發生了這些變化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續提高,消費觀念發生轉變,居民消費從注重量的滿足轉向追求質的提升,居民消費結構向多層次、多樣化快速發展,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穩固且擴大。全市消費品市場健步穩行,消費規模不斷擴大,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力量。

1.消費方式逐步從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伴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消費品市場的商品品種、數量、質量檔次明顯提高,消費升級換代速度加快,消費者在購物消費方面的自由度和選擇空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據抽樣調查,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8年為50817元,是1978年的151倍,年均增長13.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0820元,是1978年的142.6倍,年均增長13.6%。居民收入的增加,促進了消費結構的升級,居民的消費方式逐步從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轉變。

據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商品銷售類值統計顯示,2018年,與居民生活相關的糧油食品飲料煙酒類、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和金銀珠寶類零售額分別為205.2億元、168.3億元和38.8億元,比2010年分別增長1.4倍、0.9倍和1.6倍,年均分別增長11.3%、8.1%和12.8%;與居民居住相關的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283.3億元,比2010年增長5.4倍,年均增長26.0%;與居民出行相關的汽車類、石油及制品類零售額分別為367.6億元和178.6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0.7倍和1.1倍,年均分別增長7.0%和9.4%。

2.全市城鎮消費品零售額翻了12番

順應消費升級趨勢,消費環境大幅改善,城鄉消費市場趨旺的同時,城鄉之間消費品零售市場的增幅也不斷縮小。呈現出城鄉市場共同增長、共同繁榮的可喜局面。2018年,全市城鎮消費品零售額實現4026.9億元,鄉村市場實現零售額815.6億元,分別比1949年翻了12番和10.9番,年均增速分別為12.8%和11.5%。

3.住宿餐飲市場零售額年均增長19.6%

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住宿餐飲業結構的優化和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加之商務、社交等活動增加,住宿餐飲業的快速發展成為消費品市場持續發展的亮點。“過年過節”等假日經濟更是激發了居民外出住宿就餐的熱情,加上全市旅游業、會展業等服務消費的增長,帶動了住宿餐飲業的較快發展。2018年,全市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621.5億元,是1985年的365.6倍,年均增長19.6%。

4.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4.2個百分點

在計劃經濟時代和改革開放初期,由于商品種類不豐富,市場發育不健全,全市經濟發展的拉動力主要靠投資和生產,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投資、消費、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近十年來,全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197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占GDP的比重僅為26.1%,2018年提升到40.3%,提高了14.2個百分點,對全市經濟發展和促進經濟發展轉變發揮了積極作用,改變了經濟發展對投資和出口過度依賴的局面。

新中國成立70年來,青島市商品市場不僅實現了量的擴張,還發生了質的飛躍,總量和運行質量均躍上了新臺階,達到空前水平。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進一步深化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新業態繼續快速增長,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國內市場發展的活力和后勁將持續釋放,消費仍將是全市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穩定器”和“壓艙石”。

來源:半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