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時評:“無近視鏡學校”讓我們沉思
有人認為范家小學的教育模式并不具有“普適性”,在城市里如此“放養”難以升入“重點”中學。對此我們很難否定,這正是生活的苦澀之處。但這種模式讓我們沉思:那種“壓榨”孩子童年、透支孩子健康的做法,到底對不對?
本報評論員 王學義
范家小學是一所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的鄉村小學,只有51個學生,但它有一處特征讓不少人驚訝不已:沒有一名學生戴眼鏡。2019年12月17日下午,范家小學的學生在教室里捉迷藏,黑板上寫著提示:今天的你坐端正了嗎?(1月1日《中國青年報》)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公布的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調查結果,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其中小學生的近視率為36%。相比之下,范家小學的近視率,顯然遠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因為這種現象,這所大多數孩子都是留守兒童的鄉村寄宿制小學,名聲不脛而走。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外地的家長、教師、學者不斷前來,希望汲取一點兒教學經驗。最熱鬧時,每周有3天要接待訪客。
范家小學是怎么做到的呢?校長張平原說,學校并未刻意去預防近視,都是“常規的預防”。他認為:“這個主要跟孩子玩耍的時間長短有關。”在這里,除了每天上課的5個多小時和睡覺的11個小時,孩子們可以任意在室外玩耍。即使是上課,也有三分之一的課是在室外,包括體育課、自然觀察、鄉土課程。這種“放養”狀態,很容易讓我們想起自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快樂童年。一項刊發在《自然》雜志的研究分析:近視發生的主要原因,正是人缺少在戶外度過的時間。
事實上,范家小學也并非人們傳統印象中的鄉村小學。這里并不缺乏電子產品,學生人手還有一臺平板電腦,每間教室一臺電腦,供師生查閱資料。電子產品在這里被充分使用,但也會被管理起來,平板電腦大多數時候用于教學,課后老師們會收起來統一管理。課上,老師們也會不時碰碰孩子的頭,提醒他們保持眼睛與書本的距離。從學生學業成績來看,在全區30多所小學里,范家小學能夠排到中上游。
有學者稱范家小學“讓教育回歸了育人的本質”,但也有人認為這種教育模式在國內的教育環境下,并不具有“普適性”。言下之意是,如此“放養”很難在城市激烈競爭中取勝,很難升入“重點”中學。對此我們很難否定,這正是生活的苦澀之處。但范家小學的模式也讓我們沉思:那種“壓榨”孩子童年、透支孩子健康的做法,到底對不對?日夜困擾我們的劇場效應、教育焦慮,何時才能擺脫?是否非如此不可?
一些人已經開始行動。比如報道中提及,2019年秋季開學時,范家小學迎來了從外地轉來的11名學生。很多地方也高度重視孩子的視力問題。比如,青島市教育局等九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青島市全國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而從全國范圍來看,如何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改善視覺環境、保障學生睡眠時間、強化戶外體育鍛煉、加強視力健康管理等,也成為公眾廣泛關注的問題。
而今,教育競爭已呈白熱化。為人父母,只希望這種競爭是良性的、健康的。在剛剛步入的21世紀20年代,希望教育方式少“壓榨”一點孩子的童年,讓他們看得更遠一些,未來也會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