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跨年之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面對疫情加快蔓延的嚴重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方力量聯防聯控,八方資源緊急支援...
抑菌防霉!200萬個”青島造“海藻纖維口罩發往湖北等地
半島記者 王麗平
2月18日,在位于青島城陽區的青島源海新材料有限公司的海藻纖維生產車間內,一包包海藻纖維正在等待向外發貨,該公司基于青島大學海洋纖維新材料研究院院長夏延致的研究成果,將海藻制成海藻纖維。隨著疫情的發展,目前口罩緊缺,基于海藻纖維超強的抗菌防霉作用,自大年初六開始,這里生產的海藻纖維已從為服裝廠提供原料,變成為口罩生產廠提供,目前已有山東、江蘇、陜西等地的多家口罩生產企業生產出約計200萬個KN95海藻纖維醫用口罩發往包括湖北在內的多個省市,支持疫情防控。
助力企業生產KN95口罩,總計近200萬口罩已發往湖北、江蘇等地
“今年大年初六江蘇、陜西、山東的多家醫用口罩生產廠就打來電話,希望我們能盡快提供海藻纖維,從而制成KN95海藻纖維口罩,支援疫情防控,因為海藻纖維有很好的抗菌防霉的作用。”青島源海新材料有限公司總裁王海寧說,普通纖維的抗菌率在60%左右,國家標準要求為80%以上,而海藻纖維本身的抗菌率就達99%。
王海寧介紹,醫用口罩由三層組成,最外層是無紡布,第二層醫用口罩的過濾層,第三層一般是紡粘無紡布,海藻纖維口罩就是將第三層替換成含海藻纖維的水刺非織造布材料。由于海藻纖維價格比普通丙綸貴,所以口罩內層一般采用含量20%的海藻纖維做成的非織造布或針織面料抑菌率達95%以上,每只口罩的原料成本僅增加5-8分錢。
“海藻纖維是從海洋生物里提取的纖維,純天然、可生物降解,具有親膚抗敏的功效,舒適度接近羊絨,所以用作口罩里層,既抗菌又舒服。”。
王海寧介紹,“從大年初六到現在,江蘇、山東等多家醫用口罩企業用我們的海藻纖維材料已經生產了近200萬個KN95海藻纖維口罩并發往湖北、江蘇等地。”。
在該工廠的海藻纖維生產車間內,記者看到一縷縷白色的海藻纖維正通過長長的生產線在不同齒輪間進行運轉清洗,王海寧介紹,由海藻制成海藻纖維大概需要6步,“首先把海藻從海里捕撈上來,然后把它晾干,這樣利于儲存,隨后切碎,再進行液體化,把海藻纖維分離,這時的海藻纖維變成粉末狀,和我們常見的奶粉類似,這個粉末以后再經過溶解,變成高粘度的液體,然后再用很細的小孔,用噴絲的原理把它噴出來固化,增加強力,最后成為纖維的最終成品,拿到紡紗廠紡紗織布最終成為服裝。”王海寧說,將海藻制成海藻多糖大概需要2天,然后將海藻多糖制成海藻纖維大概需要一天,所以一批次海藻纖維制成至少需要3天時間。
“目前我們海藻纖維的供應量為每天500公斤到1噸。”王海寧說,此外,在高新區的第二條大的生產線目前已全線開通,準備投產,投產后日產5-10噸海藻纖維。在“大健康”領域蓬勃發展的今天,海藻纖維獨有的“抑菌防霉、親膚護膚、脫敏保濕”功能作為“大健康”領域的重要一員,將廣泛應用在醫用紡織品、母嬰用紡織品等領域,將為人類大健康事業做出重大貢獻。
關鍵技術獲山東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其實我們這項技術由來已久了。”青島大學海洋纖維新材料研究院院長、青島大學海洋生物基纖維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夏延致介紹,經過15年的研發,由他帶領的幾十位教授工程師共同完成,并取得近50項國內外發明專利的科研成果。
記者了解到,由夏延致為第一完成人的“海藻纖維產業化成套技術及裝備”項目獲得2017年山東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夏延致介紹,海藻纖維被業界稱之為“第三來源纖維”。傳統的紡織纖維主要有兩大來源,一是在石油化工基礎上的合成纖維,二是天然纖維(棉、麻、毛、絲等)和陸地生物基再生纖維(主要以木材和竹子為原料)。而海藻纖維,可在緩解土地與石油緊缺矛盾的同時,憑借海洋生物基纖維有不同于傳統纖維的優異性能,對傳統紡織業的升級帶來革命性的影響。
據了解,海藻纖維制備技術開發幾十年來,國際上多家專業廠商的產品因強度低、產能低、未能解決在鹽溶液和堿性洗滌劑中的溶解和降解現象,只能進行醫用敷料生產,未能在服裝紡織品領域實現規模化生產。而青島大學經過十多年的不斷研發攻關,攻克了海藻纖維工業化生產的系列關鍵技術難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紡織服裝用海藻纖維的自動化規模化生產。
夏延致介紹,目前他們的生產線不同工段生產效率比原有小規模生產工藝提高了5-20倍,生產的纖維強度提高了50%以上。
助力即墨服裝企業轉作口罩生產
抗擊疫情,匹夫有責。在目前疫情防控需求下,夏延致的海藻纖維生產線也助力眾多島城企業轉產生產海藻纖維口罩,位于即墨的恒尼智造(青島)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我們以前是做針織內衣的,在疫情防控的需求下,我們開始轉產,將一萬多平米的車間改造成符合專業要求的口罩生產車間。2月10日正式開始生產海藻纖維民用口罩。”青島恒尼智造的辦公室主任張玲告訴記者,2003年非典期間,他們就轉產做過口罩,這次基于企業員工的需求,他們再次轉產,擔當生產民營口罩的任務,不過這次做的是更舒適的海藻纖維口罩。
“我們的口罩也是分三層,第一層是針織面料,第二層是醫用口罩的過濾層,第三層就是海藻纖維。”張玲說。
“我們目前也在加大生產海藻纖維,以期能更有力地助力口罩、防護服企業生產防護用品,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讓口罩、防護服成為大家必須的防護用品。”王海寧說,看著一批批海藻纖維生產的防護用品發往發往湖北、發往全國各地,我們心里感覺有種踏實感。
- 齊齊探醫丨氣溫驟降,主動脈夾層高發!青大附院心臟大血管外科西海岸病區團隊3個月完成近200臺手術
- 3個月完成近200臺手術!氣溫驟降夾層患者增多,專家發出提醒
- 青島“喜人” ③白天是地鐵司機,晚上是脫口秀演員!小可用200多場脫口秀講青島“普通人”的故事
- 半島V視|“青島造”再添新成員!我國首列中國標準智能市域列車亮相,時速200公里服務京雄快線
- 能劃還要能跑,連比三天!200余名弄潮兒石老人賽艇
- 一年兩茬菜一季花,帶動200多人就業!即墨區韭花飄香助農增收
- 2025東亞海洋博覽會落幕!達成合作意向200余項,實現交易額8000余萬元
- 青島故事|辭去鐵飯碗,回家賣海鮮!青島90后小伙一年銷售近200萬
- 解碼“小鎮冠軍”丨青島南村鎮:打造白色家電“第一鎮”,年產值超200億元
- “小開海”,本地小海鮮上鏈接了!瑯琊雙胞胎姐妹開播一小時,熱銷200多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