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時評:防疫文明行為入法,體現時代進步
張淳藝
3月26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召開,《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提交二審。草案二次審議稿增加了與疫情相關的文明行為要求,包括在公共場所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患有流行性感冒等傳染性呼吸道疾病時佩戴口罩,用餐實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內容。(3月26日《北京青年報》)
《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提交二審,是在全民抗疫的時代背景下完成的。草案二次審議稿在引導市民提高文明素質,在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充實了相關條款。“咳嗽遮掩口鼻”“流感須戴口罩”“使用公筷公勺”等擬寫進文明新規,讓人眼前一亮。痛定思痛,公眾開始反思生活習慣。不過,如何走出“好了傷疤忘了痛”的怪圈,有必要以制度的形式將這些好習慣、新風尚固定下來,延續下去。
防疫良習,不僅關乎你我健康,更關乎社會文明。防疫文明行為將納入《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由基本道德要求上升為法律規范,有助于發揮德法共治的作用,為提升城市文明形象、促進市民身體健康提供有力保障。防疫良習入法,有利于引導公眾增強文明意識。在法律中增加了與疫情相關的文明行為要求,在無形中給公眾傳遞一種信號。這些行為并不只是應對疫情的防護手段,而是一種良好的禮儀和習慣。將來在流感高發季節,或者自身有呼吸道疾病時,戴口罩也應成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分餐制”、“公筷公勺”被寫入法律,則可以進一步消除分歧,凝聚共識。
同時,防疫良習入法有利于發揮激勵懲戒作用。去年10月,《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其中,探索建立文明行為激勵回饋制度,完善有關評比表彰、積分落戶加分等優惠政策成為亮點。可以想見,這一系列激勵懲戒措施,將有力提高公眾文明衛生素質,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推動相關政策的全面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