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小區里見到鄰居大家高興聊天。
三年回家 3年了,終于又有家了。北川地震災民的新家寬敞亮堂,所在環境優越,樓房有羌族民族風格,樓下種著大片花草,像個大花園 。很多居民說,這比我們地震前的舊家好太多。
2010年12月23日,一輛大卡車拉著滿滿一車鑰匙來到永昌鎮的北川新縣城,向入住新縣城的北川居民發放新房鑰匙 。幾個月后,7937戶北川居民終于踏上“回家”之路,劉海清一家就是其中的一戶。3年的援建任務兩年完成,地震災民提前結束了漂泊無根的狀態。從此,闊別家鄉近3年的北川人又有了一個被稱為作家的地方,一個可以存放記憶和夢想的地方。
3年了,不敢看《唐山大地震》 2010年7月,除了因為工作忙而不能請假的周云之外,劉海清一家人到無錫、上海走了一趟,在那里住了近一個月。無錫是劉海清曾經當兵的地方,那里有他很多戰友。很多年之前,他們也曾到無錫去看望過老戰友。李蘭記得,當時人家問他們是哪里人時,李蘭說是北川人。對方接著問:北川在哪里?李蘭說在綿陽。他們又接著問:綿陽是哪?李蘭的回答總是兩個選擇,一是在四川,一是生產長虹電視機的地方。而去年的無錫之行,沒有人再問他們北川在哪里,那個地方,早已家喻戶曉,并被深深打上了地震的印跡。
他們還去參觀了上海世博會。世博園里,充滿地震元素的四川館大家沒有刻意去看。地震,是他們并不太樂意去觸摸的字眼。
這一年的8月,舟曲發生地震。劉航說,看到舟曲,就像看到了當年的北川縣城。那滿目瘡痍的情景,如今又歷歷在目。所以劉航總是有些回避看到有關舟曲的新聞。她還不敢看《2012》,更不敢看《唐山大地震》。但她終究忍不住點開那些互聯網網頁,去看那些和北川如出一轍慘不忍睹的場面。
“我知道時間能撫平一切傷口,可是還要等多久才可以呢?希望舟曲的人們能夠和我一道,從失去家園和親人的痛苦里走出來。那我們就一起走吧,無論多久,一定要加油!”在8日志中,劉航如是寫道。
又回北川,又有家了 2010年9月25日,山東省援建北川新縣城項目和委托山東承建項目全民竣工,并整體移交。這一天,考慮到現場人太多,劉海清夫婦沒有趕往現場。在電視上,他們看到了整齊漂亮的居民樓,樓下種滿了花草。這并不是他們第一次看到居民樓,從打地基開始,他們每次到北川都會到居民樓建設工地看看。車經過這里,遠遠就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塔吊,足有兩三百個。
三個月后,入住新縣城居民首批分房搖號工作開始進行,劉海清抽到了爾瑪小區B區的一套套三房,接近100平方米,因為之前他們在北川縣城有住房,又都有北川戶口,這套房子他們每平方米只需花600元。劉海清交了 1萬多元的首付款,剩下的5萬房款是向銀行貸的無息貸款。房子在6樓,李蘭嫌爬樓麻煩,和別人交換來了位于G 區的一套一樓的房子。所有的新房都由山東援建方進行過簡單裝修,墻漆刷好、瓷磚鋪好、室內門安好,基本上拎包就可以住。
基本的裝修還是要做的。除了家電、家具 ,也不需要買多少大件。因為是幾千戶居民同時入住裝修,北川本來裝修工人就少,工人不太好請。在部隊做工程出身的劉海清買來了工具,晾衣架、洗手臺、毛巾架、櫥柜等都是親手安裝。裝修連帶買家具,一直持續到2011年4月底才結束。4月27日,劉海清夫婦第一次住進了新家中。李蘭記得,劉海清住進家里后非常高興 ,一天之內,連說了好幾次“又回北川了,又有自己的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