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書記”帶鄉親搭上電商快車、從碼頭工人成長為“大國工匠”……“青島故事”巡回宣講首場開講
“木耳書記”帶著700多位鄉親搭上了電商的快車;僅用一年的時間就成為全集團第一個開上大型裝載機的農民工司機,從碼頭工人一步步成長為“大國工匠” ,還首創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一位腦癱孩子逐夢文學成為作家,努力活成自己的光……
8月19日下午,國信體育場小劇場內熱鬧非凡,“青島故事”百姓宣講團首場宣講活動正在這里舉行,8位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崗位的宣講員分享了自己在青島的奮斗故事,和身邊人的感人故事。他們通過故事、理論、文藝、視頻等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貼近生活的事例、真摯熱烈的情感,從各自角度講述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以昂揚斗志、奮進姿態實現事業夢想、成就精彩人生的故事,這些平凡崗位上的不凡事跡,贏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青島國信集團干部職工代表110余人參加。
救人的巧克力大爺、懷揣著46把居民鑰匙的馬懷龍……來自青島市文化館的劉宗琦、胡曌斌用“數來寶”的方式將身邊的榜樣娓娓道來,活潑歡樂,將現場的氣氛推向高潮。
據了解,這是青島市委宣傳部在開展以“青島故事·我們的價值觀”為主題的百姓宣講大賽基礎上,選拔優秀選手和作品,組建“青島故事”百姓宣講團,將在全市開展巡回宣講活動。
下一步百姓宣講團還將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學習強國”線下互動空間等陣地,走進各區市和機關、企業,集中開展巡回宣講活動。
□人物故事1
木耳書記的“小屏幕”逐夢路
來自青島西海岸新區大村鎮院前村的王本順,就是大家伙兒常念叨的“木耳書記”。當天下午,他站在舞臺上和大家嘮嘮他們村這些年從“木耳堆里找出路”到“小屏幕打開大市場”的酸甜苦辣。
“如何帶領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2018年,王本順開始擔任院前黨支部書記,他所在的村莊盛產木耳,但是村民的木耳被商販低價收購,辛苦一年卻賺不到錢,好幾戶村民都不種了。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當時他一直苦苦思索著怎么為村民們解決這一難題。
忙著為村民們找出路的他就背著木耳到全國各地去推銷,出去一趟路費、住宿費就得三四千塊錢,折騰一頓也沒推銷出去。母親天天念叨他說,“你別折騰了,還得搭上人,還得搭上錢,還沒有說好的。”那段時間,王本順是四處碰壁,心里特別著急。就在手足無措的時候,碰巧參加了區里組織的培訓活動,這時他第一次接觸到了農產品直播帶貨,“哎!我覺得這是條好路子。”
2022年開春,他“豁”出去了!揣著手機就往村部跑,注冊了個“青島木耳書記”的直播賬號。
但真正做起來才發現沒那么簡單。看別人直播侃侃而談,輪到自己卻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第一次直播時,怕被村民看見白天不敢開播,等到半夜12點后拉上窗簾、空調調到18攝氏度,可還是渾身冒汗,兩腿發抖,背好的詞也說不利索!在屋里轉來轉去,就是不敢點開始。最后心一橫正要按鍵時,手一抖不小心按到了開播,就這么稀里糊涂開始了。折騰了一晚上,毛著就才賣了148塊。”
雖然錢不多,卻總算讓他看到了希望。但他媳婦可不這么想,媳婦說,“你就是個地地道道的莊戶人,干活出力行,當網紅絕對不靠譜!”
“我不是想當網紅,作為一名黨支部書記,我就是想幫老百姓把農產品賣出去,提高下收入。”王本順就這樣一場場播下去,兩個月的時間,全村十萬斤木耳全賣光了,一斤價格比以前還多了五六塊,可把老百姓樂壞了。
2023年,村里幾個人合計著邁出了關鍵一步——建成了農產品初加工車間,產品從單一的木耳干貨擴展到菌菇禮盒、山花蜂蜜、山地雜糧等十多個品類,直播間的人氣也越來越旺。但大家心里清楚,農產品想要走得遠,靠的從來不是花樣和種類,而是實打實的品質。從田間采摘的第一茬菌菇開始,他就立下鐵規矩:農殘檢測不合格的堅決不收,蜂蜜純度不夠的絕不罐裝,雜糧必須經過三次篩選、兩次風選,確保每一斤都干干凈凈不摻一粒沙子。甚至連包裝都反復琢磨,既要防潮又得保鮮,“就想讓咱消費者拆開包裹時,能聞到咱們山里的清甜味兒。”樸實憨厚的王本順說道。
粉絲的認可是最好的證明。慢慢地,王本順的直播間粉絲從一個人變成了100人、1000人,到現在的50萬人。“我看重的不是粉絲數量,最讓我自豪的是我們找到了打開銷路的鑰匙,這把鑰匙不光讓咱的產品走出了農村,更帶著700多位鄉親搭上了電商的快車。”
2024年8月,在鄉村振興政策指引下,他們村乘著“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的東風,建成了“金扁擔”聯農共富直播院落。在這個小院里,有直播間,有培訓教室,有選品間……村民們既可以把產品送來代銷,也能自己上陣當主播。到現在,他們已經開展了60多場培訓,培訓學員720余名,其中60余人能夠獨立進行直播。王本順告訴記者,看著鄉親們從當初的“王書記幫我賣”,到現在自信地說“我自己來直播”,這種變化真是發自內心的開心。新區現在還成立了農村直播電商協會,為他們搭建了很好的平臺,他們正努力讓新區的每一個優質農產品,都能通過直播找到好銷路,用實際行動踐行鄉村振興戰略。
“我王本順就是個莊稼漢,當村書記這些年,就認準一個理兒,就得帶著大伙兒過上好日子。”王本順說看著大伙兒從“王書記幫幫我”到“我自己能行”,心里頭比喝了蜜還甜,接下來,他說會在直播基地會繼續做公益培訓,幫更多老鄉學技能,和鄉親們擰成一股繩,把手機變成“新農具”。
□人物故事2
從碼頭工人成長為“大國工匠”
黝黑的皮膚,堅挺的身姿,站到舞臺上就是滿滿的底氣。當天下午,來自山東港口青島港的郭凱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奮斗故事。
郭凱是出生在一個三代從軍的家庭,祖輩父輩的堅強意志和勇于擔當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他,因父親重病,家庭困難,初中未畢業,他就四處打工,嘗盡了生活的辛酸,偶然的機會聽到“金牌工人”許振超的事跡,讓他黯淡的人生有了榜樣。
2005年,郭凱從天津孤身一人來到青島,進入港口,成為一名碼頭工人。在港口看到“干就干一流、爭就爭第一”的誓言,他熱血沸騰。那一刻,他立志要像振超師傅一樣,絕不向命運低頭,當好自己的主人,把握自己的人生。
正當他滿懷信心準備學好技術展露拳腳時,一盆冷水被澆到了頭上,隊里給他分配了一輛最小、最破的機械,他還和師傅抱怨為什么給他分配這樣的破車。師傅說,“小伙子,你是剛來的農民工,要學的東西太多了,現在就是給你個大機械,你會開啊?”
聽了這句話他很不服氣,為了練好技能,他放棄了所有的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地苦練,專業書籍從不離手,把所有關于裝載機、挖掘機的書籍全部啃完。在家里,模仿著作業的場景,用筷子當操作桿,用紙箱當鏟斗;在單位,每天操縱油門、擋位上萬次,經常練到眼睛紅腫、脖子酸痛,反復演練高難度清艙動作,就這樣不到半年時間,他就從“臭手”變成了“香餑餑”。僅用一年的時間就成為全集團第一個開上大型裝載機的農民工司機。5年時間,他從農民工轉成港口正式員工。
在一次清艙作業中,由于貨物的特殊性,所有的老師傅都說不可能按期完成。他深知,如果耽誤了卸船,不但會對貨主造成經濟損失,更關系到港口的聲譽。看到領導心急如焚的樣子,他主動請纓,“讓我試試吧!”卸貨作業中,起初他按照先放水再攪拌、多點取貨、兩點供料的作業工藝,但由于艙底濕滑、艙壁夾角太小,貨物很難清理,最后,他將鏟斗與艙壁形成完全貼合的角度,小心謹慎地操作,收斗、起動臂、打方向,每一個動作都精準到位。和同事們共同抱定一個信念,就是把漂洋過海運來的貨物顆粒歸倉地卸到堆場內!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17萬噸的貨物比原計劃提前一個半小時卸完,成功打破單班單船單車接卸的新紀錄,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山東港口的中國速度。
技能得到提升之后,他六奪公司大賽冠軍,四奪集團技能大賽冠軍,當時同事還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冠軍收割機”。2015年,他被央視邀請參加了《挑戰不可能》,在舞臺上他駕駛裝載機倒立點燃七米高的煙花,“當時,因煙花受潮燒了好幾次都沒點燃,會不會是假煙花?但,我心想煙花是假的但是那個木頭棍是真的,我就一心把木棍點燃,”最后,他是把受潮的煙花烤干又點燃的,把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后來他又參加了央視《吉尼斯中國之夜》,工作人員用自噴漆把酒瓶蓋全部噴成銀色,聚光燈一照就是一個鏡子反射到他的眼睛,在第一遍挑戰時受到了很大影響,第二次,在永不服輸的驅動下,他迅速調整狀態,駕駛裝載機1分鐘內開啟30瓶啤酒,成功首創了該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山東港口一體化改革以來,為實現流動機械自動化遠控改造,他把多年總結的駕駛經驗和作業工藝與精準數據統統輸入到智慧的大腦,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采集信息,一條數據一條數據去分析,最終采集了8000多條數據,攻克了600余項行業難題,率先完成傳統干散貨智慧綠色碼頭的升級改造,賦予十大機種、30多臺老舊設備全新的“中國芯”“智慧芯”,打造了美麗中國的港口樣板,央視對此進行重磅報道。
在山東港口青島港這個人才輩出的沃土之上,郭凱用不服輸、敢拼搏、永奉獻的精神,向著振超師傅的目標去奮斗,從農民工走到了“大國工匠”,也讓他深刻體會到,勞動創造幸福,奮斗成就夢想。
(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春燕 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