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時評|請企業家墊資不還,縣政府糊弄誰
“縣相關部門遇到困難時找到我,我二話不說答應墊資,還動員親戚朋友一起籌資幫忙。但事過之后,他們遲遲不還錢,導致我資金鏈斷裂,企業倒閉,親朋反目。”今年8月20日,吉林省松原市長嶺縣企業家姜志國向媒體講述的遭遇,字字句句都透著無奈與辛酸。
作為一名盲人企業家,他克服身體障礙闖蕩商海本就不易,但出于對當地縣政府的信任,主動扛起墊資千萬的重擔,最終換來的卻是八年討薪無門、生活與事業雙雙崩塌的結局。而他那句“以后誰還敢幫忙”的唏噓,更是像一把重錘,敲在了公眾對基層政府部門公信力的關切點上,也撕開了部分地方部門在責任擔當上的“缺口”。
在這場糾紛里,當地有關部門的“避而不還”,看似是暫時避開了一筆財務壓力,實則避開的是更珍貴的東西——群眾的信任。政府作為社會治理的領導力量,“擔當”本應是刻在骨子里的基本底色。從政策落地到公共服務,從項目推進到民生保障,群眾信賴,是社會秩序穩定、發展有序推進的重要基石。
姜志國之所以愿意動員親友籌資墊資,正是源于這份信賴——他相信當地政府部門的承諾有分量,相信自己的援手能為公共事務添力,更相信事成之后能得到應有的回饋??涩F實卻是,當他陷入資金困境、企業瀕臨倒閉時,當初求助的部門卻選擇“拖延”與“回避”,既沒有正面回應還款訴求,也沒有給出合理的解決方案。這種“過河拆橋”式的做法,不僅違背了合作的基本誠信,更讓無數像姜志國一樣愿意為公共事務伸出援手的社會力量寒了心。
試想,若未來再遇到類似的公共項目難題,需要社會資本或企業協助時,其他企業家想起姜志國的遭遇,誰還敢輕易參與?要知道,社會力量參與公共事務,能讓公共項目推進更高效、民生服務覆蓋更廣泛。但當地有關部門的“逃避”,卻像一道無形的墻,切斷了這種良性互動的通道。當企業不敢合作,最終受損的不僅是有關部門的辦事效率,更是廣大群眾的公共利益——可能是一個遲遲無法落地的民生工程,這些損失,遠比千萬欠款更難彌補。
其實,解決問題的辦法并非沒有,關鍵在于是否有擔當的態度。即便當地有關部門暫時存在資金壓力,無法一次性全額償還欠款,只要能正視問題、主動對接,拿出真誠的態度與可行的方案——比如與姜志國協商制定分期還款計劃,明確每一期的還款金額與時間;或者通過其他合法合規的方式彌補其損失,讓他看到解決問題的誠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挽回信任。
千萬欠款或許能通過時間慢慢償還,但失信于民造成的“債務”,卻可能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才能彌補。對于長嶺縣有關部門而言,唯有把“擔當”二字落實到每一件事上,把“誠信”刻進每一次決策里,才能贏得民眾的長久信賴,才能讓更多社會力量愿意與之并肩,共同推動地方發展。
(半島全媒體首席評論員 姚紹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