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一周了,這些關于孩子的誤區,你中招了嗎?
中小學已經開學一段時間了,不少家長可能有這樣的經歷——不寫作業全家和諧,一談學習雞飛狗跳。家長看孩子是怎么看怎么不順眼,覺得“這種智商真的是親生的嗎”……
總之,各種育兒焦慮在群里和朋友圈蔓延。為了幫廣大家長和學生降低焦慮,科學辟謠總結了一些常見的養育誤區,希望能讓大家更好地度過開學的忙亂。
孩子開學不好好學習
就是偷懶欠收拾?
不要給孩子貼上這樣的標簽。很多孩子開學時表現欠佳,不一定是學習態度的問題,還可能是因為壓力導致的“開學焦慮”。孩子們的“開學焦慮”有個體差異,原因、表現、程度也各不相同。開學焦慮一般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反應遲緩、情緒低落、焦慮煩躁等。
也有些學生的焦慮表現從心理反應向生理反應發展,比如出現肚子痛、頭痛、牙痛、嘔吐等。這些并非孩子的身體病了,更不是孩子故意“裝病”,而是焦慮情緒所導致的身體反應。大部分孩子可以自我調節、緩解負面情緒,不過,如果孩子出現不想吃飯、徹夜不睡或白天嗜睡,精神抑郁,甚至出現自傷、自殘等極端行為,就要提高警惕,及時咨詢、就醫。
孩子的智商全靠爸媽遺傳?
這是一種常見誤解。研究表明,親生父母與子女智力只有中等相關,且存在“回中趨勢”——高智商父母子女智商雖高于均值,但可能低于父母。同時,智力并非單一概念,也不能僅僅用智商來衡量,例如孩子可能在某些領域表現不佳(比如數學),但擅長其他領域比如音樂、運動等等。
后天環境中,教育方式、父母尤其是父親的陪伴對孩子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影響顯著。家長若忽視孩子發展節奏,采取單一評價標準,容易導致焦慮,并對孩子提出不符合實際情況的苛刻要求,既不利于親子關系,也不利于孩子發展。因此,正確認識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關注孩子多元潛能,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基因檢測能夠檢測出孩子的天賦?
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據。基因檢測技術雖然可以分析人體的遺傳信息,識別與生理特征、疾病風險和代謝能力相關的基因,但它無法精準預測孩子的天賦。天賦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受到后天環境、教育、訓練等諸多因素影響,基因檢測無法單一決定孩子的未來發展方向。
一些商業基因檢測機構聲稱能通過基因篩查判斷孩子是否擅長數學、音樂、體育等,都是不靠譜的。例如,雖然某些基因可能與肌肉類型或認知能力相關,但它們只是影響因素之一,而非決定性因素。基因的表達程度還受到環境和個體差異的影響。
總之,基因檢測不能準確預測天賦,過度依賴基因檢測可能會誤導家長,甚至對孩子施加不必要的壓力。與其依賴基因檢測,不如關注孩子的興趣、性格和成長環境,為他們提供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機會。
只要家長能理性控制,
打孩子就能起到教育效果?
這是一種常見教育誤區。打孩子也是一種體罰,是通過身體疼痛懲罰兒童的錯誤行為,因為無論家長抱有什么良苦用心,體罰都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即使是“打屁股”等輕微體罰,也會引發與嚴重虐待相似的兒童大腦反應模式。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也發現,體罰在預防行為問題上無積極效果。
家長常誤以為比起“失控暴打”,“情緒穩定時揍娃”更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但實際上很多家長所謂的“理性”,多為事后找補和合理化,當時仍然是因為憤怒失揍了孩子。
若不慎揍了孩子,補救關鍵在于家長真誠道歉與自省,道歉可緩解孩子恐懼,重建安全感。總之,科學管教孩子需摒棄體罰,家長可以用成長型思維接納孩子試錯,也接納自己偶爾“生氣上頭”的不完美,不必因為偶爾失控揍娃陷入自責。
孩子不夠高可以吃“增高神藥”?
這樣的做法并不靠譜,“增高藥”可能帶來風險,必須慎重。市面上所謂的“增高藥”往往針對青少年,它們主要分為三類:
一是含鈣、鋅等微量元素或維生素的營養補充劑,僅對特定營養缺乏者可能起到輔助作用,過量補充(如鈣攝入超標)可能引發結石等不良反應。
二是非法添加性激素的產品,雖可能短期促進生長,但會導致骨骺線提前閉合,使兒童過早停止長高。
三是重組人生長激素(rhGH),需經過嚴格醫學評估,如生長激素缺乏等情況時才會考慮使用,且為處方藥,僅能皮下注射,口服無效。
實際上,身高受遺傳、營養、運動等多因素影響,對青少年來說,家長可以對照孩子的生長數據與生長曲線,如懷疑生長異常,應到正規醫院通過骨齡檢測、生長激素激發試驗等專業評估,避免盲目使用增高藥。日常應保證均衡飲食、充足睡眠和適度運動,這才是促進自然生長的關鍵。
可以采取措施逆轉孩子的近視?
這種說法不符合醫學證據。近視分為真性近視和假性近視。其中,假性近視及時干預可恢復,但真性近視不可逆。因為假性近視是睫狀肌痙攣,導致視力暫時下降,因此及時干預可以恢復視力。但真性近視主要是因為眼軸變長導致的器質性變化,這種生長發育通常是不可逆的。
所以,真性近視一旦發生,就只有持續增長和停止增長兩種可能性,度數不會降低,也更不可能自行逆轉到低度數。這里需要額外強調的是,網上熱傳的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只能用來延緩近視進展,不能夠預防近視,更不能治療近視,且其使用起來有諸多限制和注意事項,也存在風險,需由醫生評估,不建議自行使用。
不過,雖然近視無法逆轉,但通過配戴合適的眼鏡、保持正確的用眼習慣等方式,能減慢近視的增長速度。
所謂“關心則亂”,每個家長都會關注孩子的成長,但這種關注有時也會讓人焦慮不已,關于養育的錯誤信息也會讓我們陷入誤區,甚至“好心辦壞事”,為孩子的成長道路平添障礙。為此,我們應當摒棄誤區,科學應對育兒問題,與孩子一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