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97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蹲點調查|海上山東

2025-09-15 17:03 大眾新聞閱讀 (21765) 掃描到手機

■編者按: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精準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需要深入一線的真調研;切實轉變記者作風文風,更需要沉到現場的實功夫。大眾新聞·大眾日報依托“眾觀智庫”平臺,著眼國情看省情,立足省情看國情,沉到一線、解剖麻雀,切實提升深度報道內容質量和專業水準,以“有用信息”促“有效傳播”,用扎實的調研察實情、出實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站在劉公島,海風習習,歷史的煙云與時代的浪潮在此交匯。

1895年2月,劉公島東部海域。北洋水師的桅桿在硝煙里折斷,定遠艦沉入這片山東人世代凝望的深藍。

那一刻,中國的近代海洋夢被炮火擊碎,又在血與鹽中埋下向海圖強的種子。

百余年來,這枚種子被潮水反復沖刷,在歲月中蓄力蘇醒。

今天,世界上有多大的船,山東就有多大的碼頭。港口群躋身“世界第一梯隊”,“耕海1號”“國信1號”等海上大國重器從山東交付。

當年被炮火撕開的海面上,正升起無人觀測浮標、海上風電、海洋牧場……還是這片海,正變成海洋經濟的起跑線。

01

“得海洋者得天下”

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向海圖強不僅關乎山東關乎全局

海洋經濟離我們并不遠,餐桌上的海鮮可能來自深遠海養殖工船,家里的燈或許就是由海上風電點亮,汽車加的油可能來自深海油井……

從1995年的1.3萬億美元到2020年的2.6萬億美元,全球海洋經濟規模翻了一倍。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的報告估測,如果把海洋算作一個國家,它將是全球第七大“經濟體”。

“得海洋者得天下”——這句話的含金量,在歷史上一次次被印證。

從14世紀葡萄牙、西班牙的海外探險,到17世紀荷蘭的“海上馬車夫”時代,再到19世紀英國建立日不落帝國,直至二戰后美國確立全球海權霸主地位,控制海洋始終是大國崛起的必由之路。

世界對海洋的認知在競爭中演變深化。最早,它代表“漁鹽之利”和“舟楫之便”。后來,它是通往財富的貿易通道。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口膨脹、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世界性問題的凸顯,海洋代表的是資源、環境、空間和戰略方面的綜合優勢。

21 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人類進入大規模開發利用海洋的新階段。不同國家手握專屬“鑰匙” ,正相繼叩開海洋經濟的發展之門。

挪威手握 “技術鑰匙”,依托油氣產業積累的技術資源,持續向海洋能源研發傾斜,在浮式海上風電領域躋身全球領先行列,實現由“石油資源強國”到“海洋科技先鋒”的轉身。

新加坡具備“樞紐鑰匙”,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高效的物流體系,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中轉港。這里不僅港口效率高,物流成本更遠低于周邊港口。

日本則用 “協同鑰匙”,通過《海洋基本法》設立跨部門統籌機制,形成“捕撈—加工—金融”全鏈條協同,成就了發達的海洋漁業。

2011年被稱為“中國海洋經濟元年”,先后有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和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4個試點上升為國家戰略,建設海洋強國成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

海洋經濟已成為驅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量。2024年,中國海洋經濟總產值首破10萬億元大關。

作為北方沿海大省,山東擁有3500多公里海岸線和近16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海域,海洋資源豐度指數位居全國首位。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山東提出“陸上一個山東,海上一個山東”戰略構想,并且啟動“海上山東”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海洋經濟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指示山東“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

經略海洋是山東發揮比較優勢的實踐路徑。山東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連續5年居全國首位,海洋漁業、海洋礦業、海洋化工等7個產業增加值位居全國第一。山東最大的優勢在海洋,最大的潛力也在海洋。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努力把比較優勢轉化為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全面勝勢,是山東的現實選擇。

經略海洋是山東“打造北方經濟增長極”的必然要求。作為海洋大省,只有更好經略海洋,才能不斷開辟發展新藍海、贏得競爭新優勢。山東作為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必須持續向海洋要生產力、求增長點。

“山東經略海洋,不僅是自身發展訴求,更是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戰略選擇。”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所副研究員馬方奎認為,山東擁有黃河流域唯一出海口的區位優勢,依托沿海港口群等交通樞紐加強黃河流域與國內外聯系,將促進區域要素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輻射帶動黃河流域整體發展。

向海圖強不僅關乎山東,更關乎全局,是中國能否在全球海洋競逐中搶占制高點的重要命題。

02

重新定義海洋產業

海洋像一個無限放大的“場景”,很多產業在這里重新敘事

海洋經濟的內涵廣,山東主要海洋產業就有15個,覆蓋一、二、三產,既包括養魚、采油這類老行當,也涵蓋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電力、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等新賽道。

最早讓山東 “出圈” 的是漁業。如今的山東漁業,早就不是 “漁船出海、靠天吃飯” 了

當記者乘船進入煙臺四十里灣海域,一座漂浮在海上的 “城堡”躍然眼前,這是智能化大型生態海洋牧場綜合體平臺“耕海 1 號”。下層養海參、鮑魚;中層是觀光平臺,游客能親手捕撈海鮮、體驗海產加工;上層是科普展廳,講解海洋生態知識——這種 “養殖 + 旅游 + 科普” 的模式,讓“耕海 1 號” 走在全國海洋牧場前列。截至 2024 年,山東國家級海洋牧場達 71 處,占全國總量的 38%,數量和規模均居全國第一。

從海岸線出發向大海深處走,山東對海洋的理解逐漸加深。

一條海帶,從餐桌走向制藥車間。

榮成是海帶的主產地,年產量占全國的40%,過去多以粗加工干品出售,一噸價格不過數千元。企業從海帶中提取超純海藻酸鈉,用作治療腫瘤、糖尿病、心力衰竭的高端醫用材料,每克售價超過1000元,比黃金還要貴。

一臺風機,從陸地搬到海上。

在渤中、半島北、半島南三大片區,一臺臺風機緩緩轉動葉片,海風轉化為綠色電能,頃刻傳送至千家萬戶。山東抓住海岸線長、沿海風力資源豐富等優勢,布局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風電發展由陸域走向海洋,傳統能源大省告別“一煤獨大”。

一枚火箭,從海洋奔赴太空。

2019年6月5日,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以海陽港為母港,實現我國首次海上發射。海濱小城海陽成了航天城,構建起集海上發射、星箭產研、衛星應用、配套集成、航天文旅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生態圈。

2024年,山東海洋生產總值突破1.8萬億元關口,占全省GDP的18.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五分之一。

這意味著,山東每創造 5 元 GDP,就有 1 元來自海洋。

山東將現代海洋產業列入全省“十強”優勢產業集群,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總體呈現一產領先、二產帶動、三產提質的發展態勢。完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山東以產業強海

梳理海洋產業發展脈絡,“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是關鍵詞。住魯海洋界院士22人、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山東擁有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嶗山實驗室,一批“國字號”院所高校齊聚青島。山東有涉海高新技術企業超1000家,實施星海互聯、深遠海設施漁業等科技示范工程項目和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60余項,企業牽頭比例超90%。推動海洋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山東以科技興海。

港口是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棋眼”。山東整合優化沿海港口資源,組建山東省港口集團,推動港口規劃“一盤棋”、資源開發“一張圖”、管理服務“一張網”,形成整體聯動效應。2024年,山東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20億噸、連續3年居全國首位,集裝箱海鐵聯運量420萬標箱、連續10年居全國第一。山東的港口從一群港變為港口群,正在向港口城市群躍進。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山東以港通海

如果說科技和產業解決的是海洋經濟發展“如何更快”,生態保護則回答“如何更遠”。

記者走進初秋的黃河三角洲,成群的東方白鸛在濕地間盤旋,這些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不再是 “過客”,而是在此筑巢定居;煙臺長島海域,“海上大熊貓” 斑海豹每年都會組團現身,種群數量逐年增加。這些生態 “活指標”,印證著山東海洋生態的向好之勢。

2024 年山東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 93.6%,居全國前列。山東實施海洋主體功能區戰略,落實全海域生態紅線制度,創新陸海協同治理機制,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推動海洋綠色可持續發展,山東以生態護海。

03

由大向強還需突破什么

如何突破海洋強省路上的制約因素,影響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前景

在 “海洋大省” 向 “海洋強省” 跨越的路上,山東既有突破,也面臨新挑戰。

第一個需要再突破的是如何讓“產業結構”更優2024年,山東4大海洋新興產業(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電力、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增加值558.6億元,占15個主要海洋產業的6.9%。也就是說,100 元的海洋產業收入里,不到 7 元來自新興產業,剩下的 93 元還是靠漁業、傳統港口這些 “老本行”。

多名專家在采訪中表示,這是全國海洋產業面臨的共性難題。山東的海洋新興產業,還面臨一些短板。比如海洋生物醫藥,山東有不少企業,但其產品大多集中在初級產品領域。同時又受到起步晚、市場接受度不高等問題影響,比如某些生物醫藥材料,即便采用海洋原料制備能顯著降本增效,其被市場接受仍需要一定時間。

與全國第一海洋經濟大省廣東相比,山東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大于廣東(411億元),山東該項增速為 7.3%,低于廣東的 8.3%。廣東通過《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重點支持海洋電子信息、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等新興產業。在深海采礦、海上風電等領域,形成先發優勢,全國每3臺海上風機就有1臺廣東造。海洋經濟大省浙江,正憑借多年積累的數字化優勢,賦能海洋產業數智轉型,首個海洋大數據增值應用中心去年揭牌,開展教據資產入表、數據賦能保險、藍碳價值實現等領域試點。浙江還成立了海洋產業項目招引培育工作專班,滾動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年度投資2000億元以上,以項目為抓手塑強海洋新質生產力。

第二個挑戰是如何讓科研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山東的海洋科研實力其實很強,但不少成果沒能變成產品。究其根本,在于山東海洋科研資源主要集中在基礎學科領域,在產業化應用方面的研究力量較弱,其承擔的項目也主要以國家戰略層面為主,涉及企業的橫向課題較少,科研成果很難在短期內為企業提供實際技術支持。

第三個需要突破的是如何讓區域發展均衡青島作為山東海洋經濟的 “龍頭”,2024年海洋生產總值5513.2億元,約占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30%,這個海洋經濟體量約是煙臺的2倍、濱州的10倍。沿海7市的海洋經濟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青島是全省海洋經濟發展的龍頭,其對省內其他沿海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需進一步強化提升。

對這些問題,山東已開始著手“解題”。

在科技創新上,山東正推進實施海洋產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劃定了海洋人工智能、綠色港口、高端海洋裝備等14個重點主攻領域,發揮科技創新對海洋產業的引領支撐作用。具體來說,對于海洋新材料、智慧海洋等有國家戰略支撐的技術開發與應用領域,通過技術共享,縮短企業研發周期。

在科研轉化上,山東成立山東省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上線海洋科技網上大市場,為對接項目提供從科研創新到產業落地的閉環服務。對于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能源利用等具有一定技術優勢、但規模較小的海洋產業,重點培育資源調動能力較強的產業鏈龍頭企業,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化應用的協同保障生態。

在區域協調上,山東推進 “青島都市圈” 協同發展,城市之間跨市打造海洋產業集群,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共建海洋技術交易市場,集中布局船舶與海工、海洋生物醫藥等產業項目,形成 “分工明確、優勢互補” 的產業帶。

海洋經濟的競爭,不是比誰的海岸線長、誰的漁船多,而是比誰的技術強、誰的產業新。這些 “解題思路”,是山東從 “規模擴張” 向 “質量提升” 的轉變,把昔日的成長“瓶頸”變成“突破口”。

04

競逐遠海深藍

從平面到立體,從近海到深遠海,從單點突破到系統聚合,從單一向海到陸海統籌,走向多層次開放合作

面向未來,海洋經濟是什么模樣?

從平面走向立體。

縱觀全球,海洋經濟的競爭已從“平面圈地”邁向“立體賦能”。

海域空間的稀缺性正驅動開發模式發生根本性變革。海洋不再是二維的平面資源,而是精耕細作的“藍色立方”。

在東營市墾利區附近海域,養殖的貝類與光伏設備在垂直空間錯層“生長”。看似尋常的場景背后,詮釋著一場制度破冰:傳統管理模式下,海域實行平面管理,一片海只能有一個“主人”,養殖項目與光伏項目難以共存。當地建立“三維海籍”,將光伏坐標、海底電纜走向與海床養殖區域精準“疊”進同一張三維圖,海域在縱向空間可按水面、水體、海床和底土進行分層管理,養殖企業和光伏企業據此拿到了各自的產權證書,拓展海域的開發利用空間。

隨著用海需求持續增加,海域空間資源日益稀缺。從北海的風電與養殖共融,到新加坡的港口與能源立體化布局,世界沿海國家正以三維思維重新定義海洋空間效率。

自然資源部出臺系列政策和相關的技術規范,為這場“向立體要空間”的提供關鍵制度供給。沿海各省相繼開展探索,逐步破解涉海重點行業交叉、重疊用海問題。山東利用這一制度創新先行先試,為海洋產業提供更多用海選擇,推動海域資源從 “粗放利用” 向 “高效集約” 轉變。

從近海走向深遠海。

深遠海,正成為全球海洋經濟競爭的新前沿與戰略高地。

隨著近海資源約束加劇和科技水平躍升,人類開發海洋的步伐已從“沿岸淺吟”轉向“深藍放歌”。

深遠海是漁業的“高產田”。當前我國近海養殖容量趨于飽和,養殖空間不斷受到擠壓,海水養殖從近海沿岸向深遠海擴展成為必然選擇。

深遠海也是資源富礦。全球超過 70% 的油氣資源蘊藏在海洋中,其中 44% 來自深水區域。深海還有大量鈷、錳、鋰、鐵、鎳、銅等金屬礦物以及金、銀等貴金屬。伴隨深海科技的發展,深遠海蘊藏的巨大開發潛力正加速釋放,成為下一輪資源爭奪的戰場。

“深海1號”“國信1號”等先后下水,山東正挺進深藍。唯有征服深遠海,才能在未來全球藍色經濟版圖中占據核心話語權。

從“單點突破”邁向“系統聚合”。

記者在青島采訪時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北海造船建造的21萬噸氨燃料散貨船,由青島雙瑞提供氨燃料供氣系統;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青島)有限公司與一路之隔的海油工程青島公司簽署協議,當一方產能飽和時,可以統籌使用另一方的場地、設備等資源,提高行業產能峰值……通過集聚發展,青島船舶海工產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協同。

現代海洋產業競爭不再是單個企業或技術的比拼,而是產業鏈生態體系的整體較量。

從挪威海事產業集群到新加坡海洋科技走廊,全球領先的海洋經濟體都在通過空間集聚、資源互通和創新耦合,打破產業藩籬,釋放“1+1>2”的系統效能。

海洋經濟的競爭,本質是產業生態與協同效率的競爭。唯有將多元板塊編織成創新網絡,推動海陸產業鏈雙向融合,才能加速實現從“制造”到“智造”、從“分散發力”到“合力突圍”的躍遷。

從單一向海邁向陸海統籌。

海洋經濟是陸域經濟向海洋的延伸發展,陸域經濟是海洋經濟的依托與保障,兩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進一步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快陸海統籌是關鍵之舉。

作為黃河流域唯一的出海口,山東不僅有“海優勢”,也有“陸優勢”,更有黃河帶來的“河優勢”。陸優勢在于,山東陸上經濟腹地為向海圖強提供依靠,工業門類齊全、制造業強大為海洋經濟給予支撐。河優勢在于,黃河沿線9省區的內陸經濟與全球海洋貿易緊緊連在一起。河南的裝備、陜西的蘋果、甘肅的有色金屬,通過鐵路運到山東港口,再裝船發往全球;而海外的原油、鐵礦石,從山東港口上岸后,沿著黃河經濟帶輸送到內陸工廠。2024年,山東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突破 20 億噸,近八成來自黃河流域省份。

從一群港到港口群再到港口城市群,這正是山東海陸統籌強化的結果。不止于此,山東更在陸海空間布局、生態環境治理、優勢產業培育和基礎設施建設上“一盤棋”統籌規劃,推進海洋經濟向內陸輻射,內陸經濟向沿海拓展。

走向寬領域多層次的開放合作。

海洋的遼闊注定其發展離不開開放與合作。

2025海洋合作發展論壇期間,記者現場見證了不少“牽手”故事:逢時(青島)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大洋彼岸的挪威阿克海洋生物公司啟動戰略合作,共同研發全球第17款海洋新藥;馬爾代夫漁業和海洋資源部副總干事一來青島就去當地的藻類加工企業考察,為該國養殖的紅藻尋找海外合作伙伴……

從“海洋大省”到“海洋強省”的跨越,需要的不僅是硬實力提升,更是要在全球藍色朋友圈中構建話語體系。

站在“一帶一路”海陸交匯點,山東正將地理優勢轉化為制度型開放優勢:通過打造高能級國際平臺,依托“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國際海洋論壇,切入海洋新興領域標準制定的全球議程,深度參與國際海洋規則制定。

蔚藍深處,潛力無限。當晨曦刺破黃渤海的天際,海上山東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眾觀智庫”本期支持專家:

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所副研究員 馬方奎

山東省海洋經濟文化研究院副院長 王圣

(大眾新聞記者 張文婷 陳曉婉 呂樂 設計 董赫然 策劃 婁和軍)

來源:大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