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97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新聞周刊|退休12年后,一位高中老師在抖音講語文課

2025-09-22 08:26 大眾·半島新聞閱讀 (2203) 掃描到手機

“人家說七八十歲是人的智力高峰,我還沒老呢。”一位73歲的退休教師說。2024年秋天,他開始通過短視頻平臺分享高中語文知識。一年后,一群年輕人在娛樂化信息汪洋中注意到了這位“老年闖入者”。新奇、調侃之后,一場跨越時代鴻溝的相互理解與對話,出現了。

語文老師的感覺

打開抖音,一位老教師在上語文課。

他神情嚴肅,語速平緩,語調沒有明顯起伏。除了開頭的一句“大家好”,近10分鐘的視頻里,找不到一句與教學內容無關的閑話。嚴格意義上來說,“大家好”也算不上閑言贅語——這是傳統課堂禮儀的一部分。

舉手投足間,他身上的老派作風盡顯。反光的眼鏡時不時滑落到鼻梁中段,兩句話的間隔,諸如“啊”“這個”的口頭禪頻繁冒出來。他沒有剪掉任何停頓和磕絆。

在最初錄制的視頻里,一塊小白板或者黑板總是擺放在他身后,上面用黑色馬克筆或者粉筆手寫著板書。古樸的個人特色也體現在他的著裝上——他總是穿著襯衣搭配一件舊西裝外套。“老師真的很認真對待錄視頻課這件事,還穿了西裝?!庇行木W友意會了這個細節里的誠懇與敬畏心。

這個叫作“高中語文王老師”的賬號主頁顯示著他的年齡——73歲。他曾是哈爾濱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去年10月,在退休的第12年,他開始在抖音講語文課。

如今,試水視頻博主一年了,鏡頭里的他明顯松弛下來。白板和黑板漸漸出現得少了,他也不再以一種線下講課時的板正站姿出現在視頻里。西裝換成了毛衣,而后是一件鼓鼓囊囊的棉襖——那是冬天了。

他開始像網上任意一個游刃有余的自媒體博主一樣,隨意地將鏡頭對準自己的臉,或者電腦屏幕,隨時隨地進行內容生產。

一些細節又凸顯著他與這個光怪陸離的平臺之間的格格不入:沒有美顏濾鏡的修飾,沒有喧鬧BGM的氛圍烘托,只是一位毫不掩飾歲月痕跡的老教師,在不疾不徐地講解著高中語文知識,之乎者也,實詞虛詞,娓娓道來。

如果不是一條發布于今年8月份的講課視頻突然獲得了超千萬的流量,很多早已遠離應試教育的成年網友或許不會注意到他。

“怎樣寫好議論文”,視頻畫面上方標注著醒目的紅色標題。這條時長為6分46秒的視頻,因流量效應,引來大量“非目標用戶”圍觀。彈幕和評論區里充斥著年輕網友的熱烈反饋。

“講得真好”,“謝謝老師”,一些認真的學生熱情有禮。

“老師這么大年紀出來做抖音,是缺錢了嗎?有困難跟大家說,大家一起幫忙。”有熱心的網友關心他的生活處境。

“困了”,“應該打上助眠標簽”,“廢話,還用你說”,這些不友好的聲音是另一種。隨手打出的輕率與無禮,和年輕人以調侃、抽象、幽默之名習以為常的互聯網表達習慣,混雜在一起,在嚴肅認真的知識類分享視頻下,成了一種冒犯。

很快有網友意識到了這一點。一種討伐冒犯者的聲潮漸起。

“老師,大家說聽困了,只是說老師很有語文老師的味道,很正,有種國泰民安的感覺。大家是開玩笑的,老師不要傷心。”有網友在評論區解釋。

海量評論,他大多數沒能回應。但這條善意解釋他回復了。

“原來如此,謝謝你,本來想刪帖的!”原來,那些攻擊老師是能看見的。確認了這一點后,更多的安慰和支持評論涌了進來。

玩抖音

那是8月的一天,王老師發現自己那幾天的粉絲量增長很快,每天增量四五千,眼看就要突破10萬。玩抖音不到一年,他陸陸續續發著視頻,還試過3場直播,但賬號始終冷清,關注人數從十多個漲到兩千多個再也不動。6月高考結束后,“粉絲還掉點”。

他猜想,這突如其來的熱度或許和自己前段時間空閑增多,更新頻率上升有關。對年過七旬的老人來說,很多事情,要弄明白總需要花更久一點的時間。率先出現在腦子里的是一些更質樸的想法?!啊稹饋碇笪揖陀行判牧?,還接著整我那一套吧。”

直到收到采訪邀約,他才得知自己的視頻在其他社交平臺引發了熱議。他馬上追問:我怎么能從其他平臺看到對我的討論呢?

對于互聯網世界里的新事物和新現象,他保持著一種難能可貴的好奇心。

一年前,他發現抖音上有很多老師在講課,語文,數學,英語,各種學科都有人講,聽的人也多?!斑@是挺好的方法啊,那上面受眾廣啊,你在那講課,很多人都能聽著啊。”他想。

他也注意到,講課者大多是年輕人,歲數大的是少數,而且,“所謂歲數大,也都比我年輕”。這不是問題,他決定試試。一念之間,一次新的探索之旅就這樣開始了。

一個麥克,一部手機,就是全部的拍攝設備。至于生產的內容,他沒有做特別周密的長期規劃,從高中語文知識中挑幾個考生最關注的難點來講,總沒有錯。于是第一節課,主題是文言文的被動句。

分享的干貨都是畢生積累,但對待視頻拍攝,他依然奉上了最高禮儀。小黑板和白板都是專門買的,最初的襯衣和西裝也是特意換上的,為了上鏡時“像那么回事兒”。他花了一些時間琢磨創意構想,將腳本寫下來,這才開始錄制。

說是會拍視頻,但他也只是會“一拍到底”,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最簡單、最笨的辦法”。先錄一遍,自己看一遍,發現哪里有磕絆,講錯了,或者有其他任何瑕疵,這條就“廢了重拍”。一遍一遍,直至自己滿意。他還沒有學會如何剪輯視頻。

有學生提醒他,可以加上字幕。他去網上搜索教程,“費很大勁啊,最后整明白了”。他學會了用剪映加字幕。于是又將從前發布的點擊量低地沒有字幕的視頻隱藏起來,加了字幕重新發。“重新發點擊就挺多,很多人都看。”關于視頻創作心得,他又總結出了一條。

如此一來,說是用最簡單的方法做視頻,實際花費時間也不少。他習慣夜晚錄課,晚上9點多開始工作,到視頻最終發布成功,就已經過了夜里11點。

這一年來,他一點點摸索著,改進著,也慢慢悟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自媒體運營經驗:衣服可以穿得隨便一點,黑板白板都不是必需的,攝像頭也不必非要對著自己的臉,講稿直接顯示出來,這樣,學生就都能看見了。

王相民在抖音講語文課。

高考

在互聯網世界,他用一個幾乎不具有識別度的“王老師”作為自己的代稱。但在13年前,他還是哈爾濱阿城區一所省重點中學頗受歡迎的語文老師。他叫王相民。很長一段時間里,他教高三語文,擔任年級備課組組長。

最早當老師的經歷,要追溯到53年前。

1952年,他生于哈爾濱一個農村家庭。在缺吃少穿的年代,父母開明,看重教育,一直支持他從小學讀到高中。他從小學習好,尤其擅長理科,高中畢業那年,他20歲,就去家附近的一所學校當上了民辦老師,教初中物理。那個年代的民辦教師沒有工資,掙的是工分。

命運的第一個轉折點在這一年出現。年底,他應征入伍,這段不足一年的教學生涯就此結束,他第一次離開農村,一走就是5年。退伍后,他又返回家鄉,發現當初共事的民辦老師們如今都已轉正成為正式老師了。有人替他可惜:“你這兵當的,你不當兵不也轉正了嗎?”

他自己不覺得后悔,踏踏實實回去種地當農民。村里的書記對他印象不錯,就給了他一個去大隊工作的機會。有一天,他去公社開會,發現高考正在報名,自己的情況符合高考報名條件。“那我得去高考啊。”

那是1978年,全國恢復高考第二年。

經歷了一些小波折,他最終成功報了名。彼時距離考試日期已經很近了,幾乎沒時間做準備,他參加了初試,考完也沒什么信心,就又回去繼續種地。直到有一天初試放榜,他發現自己考了183分,分數線是180分。他考上了。

直到這時,他才抓起書本開始復習,此時距離復試只有一個月的時間了。當了5年兵,擅長的理科早就扔了,他只能報考文科。時隔47年,他依然清晰地記得當年的考試成績。數學沒考好,18分。語文考得好,84分(滿分100分)——他去挨個查了當年全縣的考生成績,語文這一科沒人比他分數更高。總分323分(滿分500分),超過了當年的本科錄取分數線。

志愿是“瞎報的”,年齡過了26歲,多重因素作用下,他被綏化師范??茖W校錄取。

新的人生階段從畢業后開始。他先去黨校工作了十多年,隨著黨校正規化教育熱潮興起,在中專班、電大班教過寫作,又隨著學歷班熱潮過去,寫作課程結束了。他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心之所向。“我還是愿意整我的語文。”就這樣,人已到中年,他離開機關,回到當地中學,兜兜轉轉,接續了自己的教書生涯。

當老師

“我還是適合當老師?!痹谶@個問題上,他有一種篤信。

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不談宏大夢想。脫離農村,脫離貧困,就是最高級別的夢想。小時候家附近有個公社辦的工廠,他看到工人們干活也很辛苦,但又覺得“最起碼在屋里,太陽曬不著啊”,因此,他曾夢想當個工人。

是教育改變了人。

大學前的教育都是在村里完成的,但他遇見了很多影響他一生的老師。

他記得小學時有一位老師多才多藝,教學生吹笛子、吹簫、拉二胡,那時學會的這些樂器,幾乎伴隨了他一生。直到現在,閑暇時他仍會拉一段二胡作為消遣。

初中畢業第二年,鄉里辦了高中,他有機會繼續上學了。學校雖然是新辦的,又在農村,但師資力量雄厚,臥虎藏龍,老師中“有北師大畢業的,有東北師大畢業的”,其中,他的班主任曾是雞西市話劇團編劇,寫過長篇小說。受這位老師影響,他第一次愛上了讀書寫作。

去當兵那幾年,趕上“批林批孔”,一本關于孔子語錄的材料拿來,全是文言文,大家都看不懂,他被安排去做講解,書翻得多了,文言文知識因此得到鞏固。后來高考出成績后,他特意去查了自己的語文試卷,“文言文部分好像是滿分”。

這些小事一件件勾連起來,成為日后人生方向的伏筆。

回到去高中當語文老師的那個節點,因脫離高考教育體系太久,他從高一的一個班開始教起,后來教兩個班,再后來,他教了高三,“蹲了”很多年。

教書之余,他仍熱愛寫作,不斷有作品在當地主流報紙雜志上發表,學生們都能看到,因此對他印象很好。他在校內的威信就這樣樹立起來。

他是隨和的老師,當班主任時也不嚴厲,學生不怕他,但也尊敬他,上課時也有不聽講的,但是少數?!拔业恼n還算比較受歡迎的吧?!?/p>

如此教書半生,他評價自己庸庸碌碌,“沒啥大成就”,直至退休也只是一個普通的高級教師?!暗彝υ敢飧牲c事的。”

2012年退休后,他曾做過一段時間家教,也堅持寫作。作為一個“50后”,他的上網史悠久。從博客,到QQ空間,到今日頭條,最后到抖音,他是高產的互聯網內容創作者,留下了一篇篇文章,也見證了中文互聯網社交平臺的變遷史。

在抖音教課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他對平臺的便利性贊嘆不已。“讓學生學點知識,也能展現你的一些東西?!痹谶@些優勢面前,那些陌生的、需要一點點探索的新困難都不值一提。比較起來,他甚至覺得線上講課比在線下更簡單。

“因為學生不是面對面的,不是都得聽,你都得教育。我就按自己的方法講,你喜歡就聽,不喜歡就不聽。”他解釋。

視頻彈幕里那些刷屏的“困了”他確實看到了,也確實沒能馬上理解那種“抽象”的調侃。他頭腦中第一個念頭是,“可能有些學生對我這種方法不接受”,轉念他又想,“或者他不是真的想學知識,還有很多學生說不困,都說有用啊”。

有學生認真給他提建議:老師你這樣講不行啊,抖音是娛樂平臺,講課時你得加點笑料,插科打諢吶。他不愿采納,依舊一本正經、干巴巴地講知識?!耙还彩畞矸昼姡嗔艘矀鞑簧先?,你再講笑話,反倒沖淡了教學氛圍?!?/p>

也有一些調侃,他看懂了,并用他自己的幽默進行了回擊。一個學生用他的抖音昵稱開玩笑:高中語文王,老師這么狂?他寫了一首打油詩回應:這是與生俱來的,將來還得王下去。

中年時期的王相民。(受訪者供圖)

七十多歲,正是好時候呢

我們要怎樣面對老去?他的回答像一篇標準的議論文寫作。

他自覺目前身體還算康健,除了2018年那場甲狀腺全切手術讓他聲音略微沙啞,以及因早些年游泳沒戴耳塞,如今落下耳背的毛病,目前“干這些活跟年輕人也差不了多少”。

一個“身體還行”的退休老人如何度過閑暇呢?

其他老年人熱衷的娛樂活動,對他來說都“沒什么意思”。他唯獨熱愛腦力勞動,既是快樂的源泉,也是一種鍛煉,一種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癥,保持健康長壽的方式。這是論點。

你看日本人長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老人也工作,只要能干就上班;搞經濟學的周有光,五十多才改行,后來成為“漢語拼音之父”,七八十歲還在做研究,且成果豐碩;齊白石六十多歲才開始改變自己的畫風,七十多歲正是好時候呢……這些都是論據。

“我的七十多歲,成就能力不能跟人比,那做法是不是可以比一比?。靠陀^上,也能用自己的知識服務社會,活得有點價值?!边@是最后的結論。

在他的現實生活中,這場論證更生動精彩。

他至今仍堅持游泳,日常習慣帶著垃圾袋上山,爬山觀光之余撿撿垃圾。他積極參與社會公共議題的討論,在今年5月發生的一場關于地鐵愛心專座的爭論中,他現身說法:“我還不到80歲,也沒有老態龍鐘。我一般情況下不接受讓座,甚至還經常給別人讓座?!?/p>

記者發私信約采訪,他很快回復,并立刻“回關”。他的抖音賬號關注列表超過2200人。從頭像、昵稱以及寥寥數語的個人簡介中可以推斷,大多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點進大部分主頁,都沒有發布任何作品。

一位網友在社交媒體分享了這一細節:給老師發私信請教問題,他不但認真回復,而且回關了我。這就是他的“關注”邏輯——為了保持聯絡。

他也有一些符合老年標簽的愛好,比如收藏古玩。收藏得多了,也逐漸成為一種負擔。有人對他說:“你不能光攥著,得往外賣,以藏養藏。”他動了轉賣閑置的念頭。

2024年的一天,他聽人提起閑魚(一個閑置物品線上交易平臺),于是馬上下載下來,研究了一番。一個新世界打開了。一把紫砂壺,一本民國時期的老賬本,一塊樹疙瘩,一個三角筆筒……這些舊物陸續掛上去,都順利賣出去了。

“我享受了占有它的快樂,現在要出手了,還能給我一些回報,這又是樂事一樁。”他在文章里分享了這件事,并感慨,“看來凡夫俗子還是很容易找到一些快樂的?!?/p>

他從不抗拒新世界。保持驚奇之心的人,在這個不斷有新事物涌現的世界,很容易找到快樂。

AI流行起來后,他很快掌握了,并將它視為一種“挺好用的工具”。在古稀之年收獲贊譽,他自認早已寵辱不驚,“有人關注也行,沒人關注也行”,但他仍珍視來自陌生人的真摯情感?!懊嬉矝]見過,就看了你幾個視頻,人家就給你這么高的評價,那不是很感動嗎?”

他一字一句念起了一段令他印象深刻的網友留言:

“因為地區教育資源和運氣的問題,我從來沒有遇到過一位像您一樣嚴謹認真的老師,甚至從來不曾想象好的語文老師應該是什么樣子……看您視頻聽您上課,甚至此時此刻給您發信息都好想落淚,仿佛變成了當初坐在書桌上看著習題冊的無助的小女孩……”

王相民近照。(受訪者供圖)

疫情期間做志愿者。(受訪者供圖)

登山的愛好延續至今。(受訪者供圖)

記者手記

感懷師恩時,我們在感懷什么

最近接連做了兩期選題,都和“老師”有關。直到刊發時我才意識到,它們都恰好發在9月——這個人們最常提及師恩的時節。那么,提到教師,你腦海中浮現的老師形象是什么樣子?他(她)是誰?

很多人在王相民老師的抖音評論區中@自己的同學:你看,他像不像當時咱們班的xx老師?這些年輕網友共鳴如此之多的原因或許是,每一個“80后”“90后”成長過程中,都遇到過一位“王老師”。他(她)嚴肅認真,一本正經,甚至有些古板。他(她)代表著知識的權威。最重要的是,彼時彼刻,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這是一個祛魅的時代。知識的獲取渠道無限多元,同時,互聯網和社交媒體賦予了每個人發聲和質疑的權利,幾乎所有傳統權威形象都在被解構和審視。有人說,尊師重道“過時”了。

當我們在今天感懷師恩,感懷的是什么呢?

采訪影子老師皇麗麗時,她不斷感慨,自己能做的太少太少,即便她的資質與能力在業內已是領先水平,但她稱自己是“無能的”老師,永遠都在為不能幫助孩子更多而自責、內耗。

在省重點中學做特級教師的王相民老師,也將學生的成就歸因于他們自己,是“生源好”。他退休后曾做過一段時間家教,卻總不愿意收費太高。“你看學生花那些錢,你那玩意值不值那些錢呢?你講完之后學生就真的有提高嗎?”

我們聊到通過自媒體變現的問題,他立刻強調自己有退休金,“不指著這個活著”,只是“想讓那些想學習的窮孩子們都能學”。

“教育是個良心活”,這是另一位影子老師高唯裔接受采訪時一遍遍重復的話。最近密集發生的這些對話,讓我看到了新老兩代老師身上出現的同一種品質:在教育面前的謙卑心與敬畏心。教育的形式和內容在不 斷變化,其精神內核或許可以長久延續。

娛樂消解一切,但眾聲喧嘩間隙,總會有人為一節古樸的語文課淚流滿面。

(半島全媒體記者 牛曉芳)

來源:大眾·半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