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周刊|在85.8米深海底騎電動車的人
當青島地鐵1號線列車如銀龍般穿過海平面之下8.1公里長的隧道時,在海底85.8米深處,有一群年輕人正伴著黑暗、潮濕和機器的轟鳴聲,為1號線的平安暢行保駕護航。
他們騎著電動車在逼仄的軌頂風道中穿行,攀爬相當于21層樓高的階梯,深夜踩著鐵軌徒步7公里,到達海底泵站工作區,電動車前燈的光束穿透幽深……每一次卡箍更換時扳手的沉重轉動,每一次故障搶修時額頭滾落的汗珠,都維系著整條跨海線路的安全脈動。
他們,是由21名“90后”小伙組成的1號線“風水電”工班,是青島交通大動脈的“海底守護者”。他們的故事,裝在被汗水浸透又風干的工裝里,藏在每一個與機器對峙的無聲日夜里。
地鐵集團最豪華停車位
9月16日下午兩點,鳳凰島岸邊的蘆葦叢隨海風輕輕搖擺,遠處的貨輪正緩緩切開蔚藍的海面,游人舉著手機追逐浪花,但是身穿藍色工裝的馬騰和同事們卻無暇欣賞這風景。
馬騰
他們踏上一條被青草簇擁的石板路,打開一道用鐵鎖鏈封住的柵欄門,到達地鐵隧道一處略顯隱秘的出入口。
眼前,21層樓高的階梯盤旋著通向地下。沿著一級級階梯往下走,一股潮濕的涼氣撲面而來。馬騰和同事們的勞保鞋踩在水泥臺階上發出噔噔的聲響,每下一層,都可以看到墻上貼的標識:-1層,距離地面3.54米;-2層,距離地面7.08米;-3層,距離地面10.62米……直至到達-21層,此處距離地面74.34米。
這是風井2,也是海底隧道的“呼吸窗口”。
“調度,風井2申請進入……”到達后,有人通過對講機跟地面調度部門聯系,進行“請點”,即報備進入風井2的人員共5名,攜帶了哪些工具,說明任務如何等。同時,其他同事把扳手、刷子等工具在地面攤開,拍照上傳后,對講機里傳來清晰回復:“作業時間約3小時,預計17點30分左右出清,已收到。”
“請點”結束,一行人開始分頭工作。馬騰帶著兩個同事進入風井2的泵房,用鑰匙打開一側設備間的防火門,里面的自動化設備在運轉,設備上有不同顏色的按鈕。他們先是檢查泵站的運行情況,設備顯示屏上立刻跳出實時數據,一切正常;然后掏出絕緣刷子,細細清理泵房內各配電柜,包括海水泵控制柜及動力電源柜。
工班人員工作前在“請點”。
泵房墻上的水泵數據圖泛著潮氣,220立方米/小時的流量數字旁,凝結的水珠正緩緩滑落。
海底段區間風井不僅是保障隧道通風的關鍵設施,還負責抽排跨海段區間廢水(如隧道清洗后的廢水、消防系統測試后的存水等),并承擔海底泵站廢水的排出中轉功能,可以說是維系隧道安全的“生命系統”。
通過貼在墻上的一張“過海段排水系統圖”,可以更加直觀地看清海底隧道的排水路線。
過海段隧道像一條弧線,最低點是海底泵站,距離地面85.8米。兩條排水路線從最低點向地面延伸,風井2和風井3的地理高度差不多齊平。風井1、風井2、風井3各有兩臺泵機,它們在各自風井里互為主備,輪流運轉;而作為區間最低點的海底泵站,更是有3臺泵機在輪流運轉。整個海底隧道的排水系統全靠這9臺泵分級運轉。
馬騰所帶領的班組,主要任務就是維護泵站系統的正常運行,班組除了每周巡檢外,還利用24小時綜合監控系統,實時監視蓄水池液位及水泵狀態,一旦有故障將第一時間到達現場處理。
在風井2的泵房下方,有一個蓄水池,里面儲存的都是區間軌道內的廢水,從海底泵站抽上來的廢水也匯聚在這里,到達一定的水位時,水泵會自動開啟排水工作。每天,海底泵站的三臺水泵輪流抽排水,單泵每次工作約15分鐘,然后停機,間隔約3小時40分鐘再開啟工作約15分鐘,如此往復。
風井2泵房里的水泵
滲進隧道縫隙的每一滴水,最終都要靠這些鋼鐵心臟泵出海面。
馬騰一組在風井2工作時,另一組人員正出發去風井3。他們穿過一道厚重的人防門,眼前忽然出現兩輛電動車和四瓶滅火器——在這片目測百余平方米的空曠地下空間里,它們像被縮小的模型,靠在墻邊,略顯孤獨。
“這是地鐵集團最豪華停車位。”一名工作人員拍著車座調侃。這里本來停放著3輛電動車,有一輛壞了,被送到地面檢修去了。
電動車是從風井2到達風井3的代步工具。風井3與風井2的水平位置差不多,按常理也可以從地面進入,但受其所在區域特殊管控的限制,要進入風井3,就必須從風井2穿過軌頂風道。
工班人員進入軌頂風道。
腳下是呼嘯而過的列車,而軌頂風道卻不是什么坦途,它是一條長達3.5公里、高度不過1.7米的逼仄通道。“軌頂風道,可以想象成滾筒洗衣機的內筒和外筒之間的空間。”馬騰解釋道。
剛開始大家巡檢都要歪著頭,戴安全帽、穿勞保鞋徒步1小時,那時也沒有照明,小伙子們總是會碰到頭,走累了就蹲著歇會繼續走。“有一點幽閉恐懼癥的,都走不下去。”一位同事調侃道。
在公司領導的關懷下,現在工作條件改善了,“有不會騎電動車的也成了老司機,掌握了一項新的生活技能。”一名工友笑著擰動車把,準備出發。車燈光束里,映出無數飄浮在空氣中的細小灰塵。
電動車很小巧,騎上電動車的工友進入風道,像進入了一個奇妙的時空,腳下列車轟隆隆地疾馳而過,如一道閃電,與電動車的車燈交織,幾人的身影也漸漸消失在一片黑暗里。
檢查風井設備。
把一頭大象運出海底
在泵房里工作的馬騰,工裝后背已洇出深色的汗漬,像一幅抽象的地圖。“蒸桑拿都沒這么帶勁。”他扯著衣領扇風時,汗珠順著脖頸不住地淌。
日常巡檢的辛苦之外,他們還經歷過兩次緊鑼密鼓的“硬仗”。
今年7月,馬騰帶領的工班剛給海底泵站的兩個水泵更換了卡箍,“我們在里面待了24個小時,那簡直就是大工程。”
卡箍是連接泵與管道的關鍵部件,像給水管系上安全帶,必須定期維護更換,否則生銹松脫,水泵啟動時的壓力就會把管道頂開。
工班攜帶的工具
7月27日0點50分,鳳凰島軌行區的燈光刺眼,在車控室“請點”后,馬騰和技術崗張子明帶領的攻堅小隊合力將裝滿工具的帆布包以及面包、方便面甩進軌道車車斗,隨著他們的推動,兩輛軌道平板車輕微震顫,緩緩駛向海底泵站。
沿著軌道全程需要徒步3.5公里,一行人走了整整一個半小時。凌晨2點30分到達海底泵站時,每個人的褲腳都沾滿了灰塵。
一系列準備工作以及“請點”作業完成后,“先抽水。”馬騰揮揮手,工友們立刻打開抽水泵。機器轟鳴中,蓄水池的水位慢慢開始下降。4個小時后,水位已下降至卡箍以下,能夠清晰地看見池底。
完成抽水后,他們一刻不停地投入卡箍更換,因為水位是持續上漲的狀態,必須盡快完成作業。從27日早上7點開始,扳手不停地扭動一顆顆螺帽,發出一陣陣沉悶的咯吱聲,汗珠滴落在金屬部件上,8個小時里,他們輪流上陣,餓了就蹲在地上啃面包,礦泉水喝空了一瓶又一瓶。直到當天下午4點,最后一個螺絲擰緊。
短暫休息后,晚上9點開始調試。馬騰盯著控制面板上跳動的數據,蓄水池的水位慢慢上漲,水泵啟動的嗡鳴聲均勻平穩。晚上11點調試結束時,他們癱坐在工具箱上,彼此看著對方臉上的油污哈哈大笑。
進入風井2需要徒步走21層樓梯。
因為地鐵還在運營,一行人蜷縮在泵站角落,聽著頭頂列車駛過的震動,直到凌晨1點才從泵站走出來。
“從團島站出來時,已經是凌晨2點半了,但是我們都很高興,卡箍換好了,心里松了一口氣。”馬騰回憶道。
相比起來,去年那次“大象搬家”,更是讓整個工班記憶猶新。
風井3的一臺水泵突發故障,必須運出海底回廠返修——要知道一臺泵重達2噸多。
“把一頭大象運出海底,分幾步走?”在班組討論會上,這個玩笑讓緊繃的氣氛輕松了不少,但每個人心里都清楚,這是場硬仗。
整個工班用了一周的時間,進行現場勘探。其中兩個晚上去現場調試吊鉤,兩個晚上現場模擬,期間又開了兩次工班討論會。“我們還自制了一輛運泵板車,下面裝了4個萬向輪,用來運輸這么重的水泵。”馬騰說,所有能想到的預案都準備好了。
停電動車的地方
施工那天上午10點半,風井3異常悶熱,馬騰指揮著吊鉤緩緩下降,鋼絲繩繃緊時發出輕微的嗡鳴。水泵被從水池里吊出的瞬間,水像瀑布般傾瀉而下。
將水泵裝上自制的板車后,八九個小伙子弓著腰,雙手扣在自制板車的扶手上,喊著號子用力推送。“一、二、三——嘿!”每個人的脖頸都青筋暴起,板車輪軸轉動時發出吃力又尖利的聲響。
把泵運到軌行區通道門內側,等待運輸,此時已是下午6點,運輸水泵的第一階段完成。
凌晨1點25分,工程車組穩穩停在風井3處,準備吊裝。但新的難題接踵而至——工程車吊鉤太短,無法直接把水泵從風井3內吊裝至工程車上。要知道軌道周圍都是高壓線且運輸路徑存在多處彎道和狹窄通道,如果這么沉的水泵一不小心碰到電纜,后果不堪設想。
“幸虧當時我們帶了手拉葫蘆以及自主發明的電纜保護平臺,一頭系到那個工程車上,一頭系在運泵車上,人力一點點拉,泵一厘米一厘米地往上走。”馬騰回憶道。每個人都屏住呼吸,雙手交替拉動鏈條。金屬摩擦的吱吱聲里,水泵像被喚醒的巨獸,緩緩升向地面的工程車。因為地鐵有固定的運營時間,凌晨3點半之前,工程車和所有人都要出清,所以留給他們的時間只有兩個小時,如果當天運不出來,就要把它再放回去。
“水泵安全送上工程車那一刻,我的腿都站不住了。”馬騰感慨地說,“那天整個工班只留下4人維持日常工作,其余人都上陣了,加上相關部門同事,一共出動了20多個人。”雖然困難重重,但好在水泵安全運出并返廠維修,之后它重回海底,繼續默默地為穿海地鐵的運行做貢獻。
電動車停車位
他們是全能的“風水電”
馬騰所在的工班叫“風水電一工班”,他是工班長。這支由21名“90后”小伙組成的團隊,是車站維保部唯一負責跨海段維護的自主工班。大到故障修理、巡檢,小到地面的衛生打掃,都是由這個工班負責。
他們像照顧家一樣打理著80多米深的海底世界。兩班制輪流值守,白班從早8點到晚8點,夜班從晚8點到次日早8點,每班四五個人,守護著長長的隧道。
“我們班的人,個個是發明家。”馬騰翻出一把改造過的鑰匙說,“以前巡檢要帶十幾把鑰匙,申請流程能走半天,而且不利于應急搶險。”后來他們改造了鎖芯,發明了門鎖“一把通”,即一把鑰匙能打開十幾道設備門,節省了不少時間,而且避免了區分哪把鑰匙配哪把鎖的煩瑣,提高了應急搶險和檢修的效率。
公司鼓勵創新,全體員工也都積極投身“五小”創新活動(即小發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設計、小建議),以“小切口”推動“大變革”,工班這樣的“五小”創新還有不少。
開班組討論會,小伙子們圍坐在一起,如果有人提出一個發明靈感,便會組成“發明小組”。公司有專門的“五小”創新申報渠道以及評選機制,如果工班的小發明解決了生產、管理中的困難,并得到推廣,獲獎后發明人會得到現金獎勵。
海底泵站是每周兩檢,每周二和每周六晚上待地鐵停運后,工班的值班小組從團島站進入軌行區,通過地鐵軌道前往海底泵站,這段7公里的“海底長征”早已是工班人員的家常便飯。雖然路程中有一半是上坡路,徒步走在軌道上腳磨得生疼,“我剛開始走的時候,腳上都磨起過水泡。”馬騰說。
風井2和風井3的巡檢則是每周一次,兩小時的作業結束后,爬21層樓梯是對體力的終極考驗。“剛來的同事爬21樓大約需要半個多小時,干時間長的同事,基本6分鐘就可以完成。”馬騰說。
在這道長長的樓梯上,有兩個“休息區”,一處在負13層,一處在負6層,這兩處都放著兩張凳子,可以供大家簡單休息。
“從風井2出來的時候,眼前會豁然開朗——風景太美了。”馬騰說,這個檢修出口正對著海面,晴天的時候可以清晰地看到對面林立的高樓建筑,晚上建筑的燈光則像星辰一樣閃爍在海對面。
穿梭在海平面之下的鋼鐵巨物,每天運送著無數乘客。人們總是步履匆匆,計算著時間,奔向各自的目的地。他們也許從未想過,為什么地鐵總能準時、安全、平穩地將他們送達,但如果有一天,他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時,答案就藏在“風水電”工班小伙們手掌厚厚的繭子、腳下磨損的鞋底、身上浸透汗漬的工裝里。
但這并不重要。“當看到列車平穩駛過海底的那一刻,心里充滿了成就感。”工班的一位小伙子笑著說。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