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97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獨立調查丨中國農民豐收節為啥選在山東這個小山村里辦?

2025-09-22 19:05 海報新聞閱讀 (2476) 掃描到手機

海報新聞首席記者 張穩 張一帆 記者 李金珊 煙臺報道

  9月12日5點38分,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山東招遠大戶陳家村漫山遍野的葡萄大棚。年近七旬的劉希榮已經忙活開了。10年前,她承包50畝地種植陽光玫瑰,成了村里首批“農場主”。在大戶陳家村,像劉希榮這樣的“農場主”超過100人,這些人中,有老一輩的村民,有返鄉創業的年輕人,也有附近村莊的鄉親。

  今年8月29日,農業農村部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總體安排和籌辦情況,并宣布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全國主場活動將在大戶陳家村舉辦。得知這一消息后,大戶陳家村沸騰了!村民們喜氣洋洋,一邊照料著秋收,一邊緊鑼密鼓地為這場全國農民的盛會做各項準備。

  一個人口僅1370人的小山村,憑什么“接住”全國農民慶祝豐收的盛大節日?連日來,海報新聞記者在村里蹲點調查,探尋大戶陳家村的發展之路,體驗別具一格的“大豐收”。

9月12日,大戶陳家村漫山遍野的葡萄大棚。

  名副其實的“大戶”:

  村集體年收入突破1.8億元

  大戶陳家,名為“大戶”,但起初與闊綽并不沾邊。

  40多年前,這個偏遠山村窮得叮當響,村民們主要種植苞米、花生,完全靠天吃飯。

  “原來叫大戶陳家,我就感覺名不副實。我們這片有13個村,大戶陳家是最窮的村之一。”村黨委書記陳松海坦言。

  陳松海是大戶陳家村第二任村支書,1984年成為村里的當家人。他一心要改變貧窮面貌,帶領村兩委確立了“工業強村”之路。從村辦工廠干起,一步步發展到村辦企業年產值破億元。30年間,大戶陳家村逐漸壯大為擁有多家獨立法人企業的經濟強村。

9月12日,大戶陳家村。

  開辦工廠為大戶陳家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但隨著工業發展陷入瓶頸,村辦企業效益增速也漸漸放緩。2012年,陳松海開始謀劃轉型。

  “30年工業強村之路,讓我們有了底氣和資本。但我們到底應該交給下一代一個什么樣的農村?我們要把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山川、土地等資源,整合好、規劃好、利用好。”下定決心后,陳松海花了兩年時間到全國各地調研,從云南、黑龍江到甘肅,凡是媒體報道或地方推薦的典型,他一一走訪。為選定良種,他還曾遠赴日本學習。

大戶陳家村的陽光玫瑰葡萄園。

  2014年,大戶陳家明確了產業定位和發展模式,大步邁上了鄉村振興之路。

  陳松海帶領村兩委牽頭創立“統-分-統”管理模式。首先,成立大戶莊園農林專業合作社,流轉、整合本村及周邊約12000畝閑置土地,統一規劃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實施水肥一體化灌溉,引入物聯網技術。集體企業、流轉土地村集體、承包人分別占股51%、40%、9%。

  村里再把園區劃分為10-90畝不等的地塊,以每畝兩三千元的價格分包給有意愿的農戶,實現“管理模式農場化”。

  最后,合作社提供統購、統防、統治、統管、統銷等專業化服務,推行標準化種植,統一注冊“大戶莊園”商標,通過優價收購、利潤返還、二次結算等方式,保障農民穩定收益。

  在土地上刨了這么多年,到底種啥能賺錢?經過深入調研,陳松海力排眾議,選定了陽光玫瑰葡萄。當地從來沒有種過這種葡萄,起初,很多村民不敢嘗試。陳松海便動員村兩委成員帶頭承包,還讓自己已經退休的妻子承包了50多畝地,成為首批“農場主”。

  “看我敢邁出這一步,他們也就跟上了。要是連我們自己都沒信心,老百姓怎么會有信心?”

  一行行葡萄種下去,一片片山嶺薄地成了“聚寶盆”。

  如今,大戶陳家已有100多位“農場主”,40歲的劉曉葉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生完二胎的她放棄城里的工作,回村承包了20多畝葡萄園,全家人一起打理,年收入能達到20萬元。眼看有了余力,她又在村里開起了超市和快遞驛站,日子越過越紅火。

古宅村村民楊洪利在大戶陳家村打理葡萄園。

  66歲的楊洪利是古宅村人,六年前從大戶陳家村辦企業退休后,又找了份打理葡萄園的工作,月收入四五千元。“在大戶陳家打工的人可太多了,我老婆也在這邊的粉絲廠上班。我還領著退休金,日子美著呢!”

  此后,村里依托葡萄種植產業建起了酒莊,產品涵蓋兩個品類、四個品種,以陽光玫瑰葡萄蒸餾酒最為暢銷,如今每年能為村集體創收上百萬元。

  村里還引進了果蔬真空冷凍干燥、糧油精深加工及雜糧烘焙三條生產線,進一步延伸農產品加工鏈條。

  近年來,憑借工業托底,大戶陳家的農業產業逐漸發展壯大,2024年村集體收入達到1.8億元,其中農業收入6500萬元。靠著大膽改革和勤勞的雙手,大戶陳家村終于成了名副其實的“大戶”!

大戶陳家村建設的總面積6700多平方米的酒莊。

  這里既有自行車賽事,還有“村BA”比賽

  “大戶”不僅富還很“潮”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的大幕開啟,數億中國農民有了新奔頭。

  在陳松海看來,要想保持農村活力,單靠做強一產、做優二產還不夠,三產更不能落下。怎么把外人引進來,把年輕人留下來?他想到了舉辦賽事。

  過去幾十年,大戶陳家村一直有辦運動會的傳統。2019年,陳松海在浙江衢州考察時,親身感受了全國智力運動會對當地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這更堅定了他引進體育賽事的決心。

  經過大量調研,陳松海發現膠東丘陵地貌適合發展自行車賽事,“不是所有縣市都有山地自行車標準賽道,但各省市都有隊伍,他們需要訓練基地。我們有,他們不會不來。”

  陳松海請來專業的賽事服務公司,規劃建設了23公里山地自行車賽道,含5.6公里國際標準越野賽道,同時建設了2.6公里公路騎訓道及全國首條坡降遞減式泥地小輪車賽道。

多場全國級賽事在大戶陳家村舉辦。

  陳偉衛是大戶陳家村文體事業部項目負責人,也是眾多返鄉創業年輕人中的一員。她告訴記者,村里最初決定建自行車賽道時,幾乎沒人相信會有人到這山溝溝里來訓練。沒想到,賽道建成第一年,他們就成功拿下了省級山地自行車賽的承辦權。

  “4天時間,村集體收入9萬塊錢。”次年,中國山地自行車公開賽落戶于此,村子知名度大增。截至目前,大戶陳家已承辦16場國家級、10余場省級賽事。“很多運動員和教練高度認可我們村的賽道。”陳偉衛自豪地說。

  不光是舉辦比賽的時候熱鬧,平時,省內外多市的自行車運動隊也固定在這里訓練。再加上周邊騎行俱樂部、自行車愛好者的加入,村里的收益非常可觀。“去年,承辦賽事帶來的綜合收入大約在400萬元,今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700萬。”

  隨著知名度越來越高,大戶陳家村承辦體育賽事的頻率、規格也在上升,村子的接待能力漸顯不足。“我們正在籌建場地自行車館,同步增加400個床位的運動員公寓,以保證運動員的訓練、參賽。”

2025年7月,全國“村BA”北部大區賽在大戶陳家村舉辦。

  自行車來了,籃球也來了。今年7月,全國“村BA”北部大區賽落地大戶陳家村。開幕當天下著小雨,現場卻座無虛席,連球場外都聚集著1800多名無法入場的村民。賽事期間,村里日均客流超6000人,村里的公寓、酒店、民宿全部爆滿,許多觀眾只得白天看比賽,晚上跑到市區找酒店住。短短7天,賽事為全村帶來超230萬元的綜合收入,還創造了清理、維護、后勤保障等上百個就業機會。

  在村里開火鍋店的馮春光笑得合不攏嘴:“那幾天,天天營業到凌晨兩三點,營業額都是過萬的。”

  體育賽事成為鄉村振興的“加速器”。如今,大戶陳家村已是集鄉村旅游、康養旅居、體育賽事、教培研學于一體的國家3A級旅游景區。

  同時,村里還引入農業科普、研學項目,以及無動力樂園、玻璃水滑道、七彩旱滑道、房車營地等游樂項目,年接待游客最高達25萬人次。

  “今年端午假期,每天客流超5000人,不管什么時候走到玻璃水滑道跟前,都有很多人在排隊。就算人均消費200元,收入也相當可觀。”村里宣傳負責人王招玲興致勃勃地介紹著,笑容越發燦爛。

  從大戶陳家村到“大戶莊園”片區

  不但一村富,還要一片富

  “村與村是親戚,是鄰居,不能光我們自己好,幸福生活要大家共享。”在陳松海的帶領下,大戶陳家在變富、變美的同時,還帶動周邊12個地相連、水相通、民相親的村莊共同發展。

  這些年來,招遠市將大戶陳家與周邊12個村跨村聯建,成立大戶新村聯合黨委,進一步整合13個村的資源,打破地域限制,共用“大戶莊園”品牌,推動農工文體旅深度融合。“大戶莊園”片區成功入選山東省首批“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

9月12日,大戶陳家村漫山遍野的葡萄大棚。

  在這里,豐收不僅是糧食增產、瓜果飄香,更是產業繁榮、生態改善、文化煥新、農民富裕的全面豐收。從一村富到一片富,“大戶莊園”片區13個村抱團發展的成效,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極有參考價值的經驗。

  “2024年,這13個村平均集體收入達到120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8萬元,較三年前分別增長了40%和30%,遠超各村單打獨斗的發展水平。”金嶺鎮黨委書記盛海翔告訴記者,產業興盛了,村里的人氣更旺了,很多年輕人回村打工、創業,僅回村的“85后”就有120人。

  陳松海對抱團發展充滿信心,“明年你再來看,肯定又不一樣,路會越走越寬,發展會越來越好!”

山腳下,“誓走共富路,九死而不悔”的文化墻。

  離開大戶陳家村那天,恰逢周末,民俗街、游樂園的游客絡繹不絕:一支500人的團隊正在共享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民宿、酒店、餐廳的工作人員忙得熱火朝天;剛送別全國“村BA”北部大區賽的籃球場上,如今又是一片忙碌景象——再過幾個小時,2025年快手“村BA”山東站比賽將在這里打響,陳偉衛正指揮工作人員進行最后的清理和檢查。

  通往山頂的公路上,幾個年輕人正騎著自行車緩行而下,他們是煙臺市自行車運動隊的隊員,剛剛結束今天的訓練。

  馮春光開著觀光車與自行車隊員們擦肩而過,載著來自煙臺市區的游客駛向游樂園。送完這波游客,他得抓緊去一趟火鍋店,今天又是滿座,要忙活的事很多。

  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為啥選在山東這個小山村里辦?或許,答案就藏在每位村民的笑容里,寫在這片土地煥新的生機里。


來源:海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