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在线国偷精品免费看-97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色婷婷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萊西經驗”蹲點記丨11歲,她住上了定制小屋

2025-09-22 19:09 大眾·半島新聞閱讀 (2781) 掃描到手機

9月份開學,李薈(化名)就是一名初中生了。今年5月,11歲的她終于告別了“一家四口擠一個炕、縫紉機上寫作業”的逼仄環境,住上了根據自己意愿定制的“愛心小屋”。

為李薈圓夢的,就是萊西市河頭店鎮小雨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小雨滴”)。

近年來,河頭店鎮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創新機制,成功孵化包括小雨滴在內的38家社會組織,為“一老一小”群體送上貼心關懷,以創新模式打通了基層幫扶“最后一米”。

專屬的小屋

背靠在小屋白色的書桌前,李薈黝黑的小臉上滿是嚴肅,眼里淚光晶瑩,嘴角卻忍不住稍稍上揚。

屋子是今年5月份改造完工的。屋子的墻,屋里的書桌、書架、衣柜和床,所有的配色都是李薈自己選定的。開學就要上初中了(萊西市實行“五四”學制),這是她第一次擁有專屬于自己的一方空間。

李薈今年11歲,兩歲半的時候,爸爸查出尿毒癥,“一年要住七八次院,一次就差不多40天。”奶奶和姥姥年紀大了,沒法照顧她,媽媽李明萍分身乏術,等她長大一些后,就只能自己一個人待在家里。

“那時候村里有賣炸面魚兒的,孩子5天只買5塊錢的面魚兒,等我回來一看,沒吃完的那些都長毛了。”李明萍覺得最虧欠的就是孩子,“9歲那年,她瘦得只有30斤,真的是皮包骨了。”

李薈家有三間正房,平時一家三口睡在東屋,奶奶和姥姥年紀大了,每次來她家,四口人就都擠在一個炕上。爸爸有嚴重的失眠,只能搬到另外一個屋去住。

李薈的個人空間因此被壓縮到極致,平時學習只能用媽媽的縫紉機當書桌。最讓她感到不方便的,是沒法兒跟姥姥的作息時間同步,“她睡得很早,也沒法開燈”。能有間自己的小屋,成了她最迫切的愿望。

今年,小雨滴幫她把這個夢圓了:把東屋隔出一處空間后,投資1.2萬元,為李薈打造了這間“愛心小屋”。這也是從2020年至今,依托婦聯家庭成長計劃,小雨滴為萊西市困境少年建成的第78個“愛心小屋”。

“一開始我們想改造西屋,但是那樣的話,兩位老人來了就沒地方住了。”與記者同行的志愿者王宏偉說。

“這書是叔叔阿姨給我的,這個科學實驗套裝是暑假參加小雨滴活動時領的。”李薈很開心。

李明萍的心里更多的是感激,“孩子趕上好時代了,感謝小雨滴,這么多愛心人幫助咱,給孩子創造了好條件,要是靠我和她爸爸,不可能給她打造這么一個好房間。”

老來的福

8月14日上午,從水臺村李薈家出來,王宏偉一行三人又趕到了高格莊村的王仁海家。

二兒子和兒媳在20多年前的一起車禍中離世,大兒子又患有精神疾病,王仁海和老伴早在2021年就被列入了小雨滴的志愿服務對象。

一進門,志愿者李英杰就拿起了掃帚,打掃屋里的衛生,另一名女志愿者拉著王仁海老伴的手,坐在炕上拉起了呱。

李英杰等志愿者不定期到訪王仁海家,為他打掃衛生,陪他和老伴聊天。

“不光掃屋里,連院里、街上都掃,農忙的時候還幫我收玉米呢。”王仁海滿臉笑容,“有定時來的,有不定時來的,滿意,相當滿意。”王仁海性格爽朗,雖然去年被查出患上了膽管癌,但他并不是很在意,“當時醫生一判我的‘刑’,我就說,不要緊,只要讓我少遭罪就行。”

話雖如此,這個病讓王仁海的耐力下降,又不能著急上火,小雨滴的照護,給他減輕了很大的負擔。定時來的,是小雨滴請的護工,每周兩次;不定時的,是王宏偉、李英杰這樣的志愿者,時不時地還會給王仁海打個電話,問問有什么需求。有了這些照護,家里的活兒有人干,一幫年輕人經常登門,也讓王仁海和老伴有了交流的對象。癌癥治療后,醫保報銷90%,民政又幫報銷一部分,政府每月還給他200塊錢的餐補。現在,他每三周到萊西市人民醫院化療一次,體重也從去年的110斤恢復到了如今的123斤。

跟王仁海一樣享受小雨滴助老服務的,還有桑行新村村民黃克進。

8月14日上午10點半,桑行新村養老服務站準點開門。黃克進聽見志愿者李曉娜叫到自己的號,走到服務窗口,接過塑料袋里裝著的兩個包子。

按照政策,70歲以上農村戶籍的村民,每月前18頓每餐自費1元,18頓以后,每餐自費3元。黃克進今年73歲,兩個包子只花了1塊錢。“天熱不愿意做飯,包子一個半斤多,我跟老伴一人一個就夠了。”

除了包子,服務站還提供饅頭和菜、粥。距11點半的下班時間還有20多分鐘,保溫泡沫箱就見底了,李曉娜轉過身,把當天所有的食品留樣,“各種菜品都要留樣48小時”,以確保食品安全。

志愿者李曉娜正在給老人分發包子。

在河頭店鎮黨委領導下,小雨滴充分發揮區域化黨建共建效應,創新成立“紅色志愿服務聯盟”,在9個新村設立養老服務站,自2020年至今,已累計辦理養老助餐卡6000余張,服務助餐超25萬人次。

“長大”的愛

扶幼助老,一切愛心的起點,要從8年前說起。那時的董金輝不會想到,自己的點滴愛心,竟能匯愛成河。

當時,董金輝還是一家教育培訓機構的負責人。一天,一名學生的姥姥找到他,問能不能緩交孩子的學費。

董金輝一問,原來老人的閨女和女婿都是殘疾人,孩子從小跟著她長大。“我就想著讓她考上大學,將來有出息。”老人的話打動了董金輝,也讓他關注到了機構里的貧困兒童。

“我當時就跟老人說,只要孩子愿意學,學費全免。”一開始,董金輝的想法很簡單,找到自己的四五名同學,每人拿出一萬塊錢,打算資助6個孩子。可一調查,機構需要幫扶的困境兒童,竟有20名之多,“我們四五個人的力量,哪能幫那么多”。

就這樣,2017年10月,小雨滴公益平臺搭建了起來。

“我們就想像一滴小雨滴一樣,雖然力量有限,但能用實際行動給一老一小這些需要幫助的群體,帶來溫暖與關懷。”令董金輝沒想到的是,隨著活動的開展,小雨滴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2018年,在河頭店鎮黨委的支持培育下,萊西市首家公益組織黨支部——河頭店鎮小雨滴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黨支部成立。

為困境兒童打造“愛心小屋”,開設“四點半公益課堂”解決“放學后、下班前”真空地帶的帶娃難題;依托1個養老服務中心中央廚房,在9個社區養老服務站設立助餐服務點,N名志愿者承擔起送餐上門的任務,構建起覆蓋廣泛的15分鐘養老助餐服務網絡……小雨滴的志愿服務得到了鎮黨委的大力支持,不僅免費為其提供辦公場所,還協調社會各界,先后同騰訊公益、省扶貧開發基金會、省慈善總會等合作實施“平安小課堂”“公益小天使”等項目。通過政府支持、社會捐助、團隊自籌、志愿奉獻等多種方式,小雨滴每年可籌集資金70多萬元為全市700多名留守、困境兒童和老人提供志愿服務。

如今,小雨滴的志愿者群體已經從開始的四五個人,發展到2000多人。董金輝相信,靠著這顆“長大的愛心”,小雨滴的民生服務路將越走越寬廣。

(文/圖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紀新慧 李偉志 李曉哲)

來源:大眾·半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