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傳遞溫度,用愛點亮遠方,對話青島電子學校三位老師,聽她們分享支教的育人故事
隨著第41個教師節到來,在青島電子學校教師團隊中,有三位剛剛結束支教的老師格外引人注目。她們將滿腔熱忱傾注于遠方的土地,不僅帶去青島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更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青島的教育溫度,贏得了當地師生和家長的一致贊譽。
王阿蕾:師者如光點亮邊疆課堂
說起支教經歷,王阿蕾的眼中閃爍著光芒,打開了話匣子。她一直懷揣著一個樸素而堅定的支教夢,希望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為偏遠地區的孩子們點亮一盞燈,讓那些渴求知識的孩子看到更廣闊的世界。2023年8月,這個支教夢終于照進了現實。當時,她從青島電子學校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西山農牧場子女學校——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擔任初中部的地理學科教師,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援疆教師生涯。
在新疆支教的兩年里,面對學生對知識的渴求,王阿蕾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做好日常教學做好、做實。她告訴記者,班里學生地理基礎參差不齊,需要她在課堂上頻繁的互動,用節奏變化調動學習興趣。因而,王阿蕾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通過查閱資料豐富課堂內容,帶著學生開展實地探究,探索啟發式教學和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這種貼近學生、貼近生活的方式,深得學生喜歡。
西山農牧場子女學校70%是青年教師,如何幫助青年教師快速成長是重要課題。王阿蕾老師到校沒多久,便承擔起“傳幫帶”責任,與青年教師呂夢婷結為師徒,傾囊相授教學資源、經驗和方法,共同成長。在王阿蕾的悉心指導下,呂夢婷迅速成長,在各類比賽屢獲佳績。與此同時,王阿蕾還與三名學生結成幫扶對子,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和生活需求,傳遞著教育的溫度。回望兩年援疆路,王阿蕾感慨萬千:一路學習,一路成長,一路收獲。她堅定地說:“未來我會繼續努力,為新疆教育事業的發展和學生們的成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張美玲:新教學模式激發課堂活力
結束在甘肅省宕昌縣的支教生活,張美玲重返青島電子學校講臺。她常常在課堂上跟學生們分享在宕昌縣的點點滴滴,激勵他們珍惜當下的學習條件,懂得教育的可貴。作為一名擁有26年教齡的語文教師,張美玲懷著對教育的赤誠,于去年2月奔赴宕昌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全縣唯一一所職校,開啟了為期一年半的支教生涯。“那里的孩子格外樸實,盡管基礎相對薄弱,眼中卻閃爍著對知識的渴望。”這讓她感到肩上的責任沉甸甸。
支教的那段時間里,張美玲一心撲在教學上,忙碌起來每周18節課,將滿腔熱忱傾注于課堂。那時,她剛在國培中系統地學習了“BOPPPS”教學模式,于是應用進日常課堂,用貼近生活的情境導入激發興趣,通過小測驗了解學生起點,再以問題驅動和小組合作推進課堂互動,使得課堂從沉寂變得活躍,討論聲此起彼伏。這種模式得到學校認可,更在全縣教師培訓會上推廣。她還在課堂上推行小組評分機制,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既然選擇了支教,那就全情地投入。在宕昌支教的過程中,張美玲與當地教師結對幫扶,發現學校缺乏錄播室,難以參與教學比賽,便聯系青島愛心企業,捐建了一間現代化錄播教室,已經成為助力教師能力提升的好幫手。雖然離開了自己支教的地方,張美玲心里始終還有牽掛,時不時地跟當地學生聯絡,鼓勵他們努力學習,將來走出大山看一看廣闊的天地。
李志芳:身兼多角色傳遞教育熱情
李志芳是青島電子學校數字媒體技術應用專業教師,憑借扎實的專業功底和豐富的教學經驗,輔導學生在省市國賽等各級比賽摘金奪銀,榮獲全國優秀輔導教師、青島市教學能手、青島市優秀輔導教師等榮譽稱號,在青島電子學校是公認的教學的一把好手。2024年初,她隨隊奔赴甘肅省宕昌縣,進行為期一年半的支教。
支教期間,李志芳身兼多個角色,既是一名班主任,同時開展專業課教學,輔導學生參加比賽,同時兼任實驗室管理員,日子過得忙碌而充實。面對學生們對計算機技術的渴望與好奇,她設計了既符合學生基礎又具前瞻性的計算機課程內容,通過理論講解與實操演練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操作、辦公軟件應用及編程入門等技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她還在學校開設了短視頻剪輯課程,教授視頻剪輯軟件的使用、腳本編寫、鏡頭語言等內容,激發了學生對新媒體的興趣與熱情。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宕昌支教的那段時間,李志芳身上還擔著一項重要職責,便是要上好公開課、示范課,將優秀的教學理念與實用的教學方法毫無保留地分享給當地教師。她總能將主題課程與專業知識結合,深入淺出地把知識講解清楚,并通過師生互動、巧妙提問調動課堂氛圍,推動了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與教學經驗的共享。雖然為期一年半的支教已經結束,李志芳滿心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機會,再次踏上這樣意義非凡的旅程。她說,自己愿意傾盡所能為教育事業添磚加瓦,用行動書寫更多關于教育的動人篇章。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劉愷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