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永浩與西貝誰有理?與其口水仗,不如讓大家吃得明白
這兩天,羅永浩與賈國龍關于預制菜的交鋒仍在升級,激烈的隔空對峙引發全網圍觀。隨著媒體與網友密集探店,相關討論也愈發火熱。
這場紛爭將如何收場不得而知,但該話題之所以持續發酵,也是此前一系列累積問題借由風波的集中釋放:預制菜的界定標準是什么?堂食餐飲以什么方式采用預制菜?如何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
事實上,預制菜品已有官方定義。去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就聯合多部委發布了《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當時,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時還提及,“中央廚房制作的菜肴,不納入預制菜范圍。”放眼市場,連鎖餐飲企業不少都采用中央廚房模式,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門店配送凈菜、半成品、成品菜肴等,質量穩定和出品一致,支撐起了門店快速復制的能力。當然,在中餐傳統文化及消費者普遍印象中,只要沒有現場煎炒烹炸的鍋氣,一道餐食就很難擺脫預制的身份。官方定義、企業標準與消費者的樸素認知,確實存在“溫差”。
平心而論,廣大消費者并非不能接受菜品預制。眾所周知,菜品制作前期準備甚多,很多菜品還需文火慢燉動輒數小時,若要求每道工序全部下單現做,那肯定不現實。況且今時今日,消費者早已習慣購買速凍冷鮮食材和各種半成品餐食,許多家庭做年夜飯時都會使用預制菜,“預制+加工”省心不少。但能接受菜品預制,并不等于能接受信息不透明、標準不明晰的疑似預制菜品。說白了,大家去餐廳堂食,特別是愿意為更高的價格買單,肯定對于菜品質量與風味有所期待,除了要求干凈安全,對于哪道是預制的、哪道是現炒的、哪道是半成品加工的,都希望一清二楚。讓信息公開透明,讓價格與品質相宜,讓大家吃個明白舒心,也是消費者理當得到的尊重。
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將突破6000億元,行業已進入規范發展階段。從小龍蝦的辣度,到酸菜魚的酸度,從紅燒肉的咸度,再到糖醋排骨的甜度,都會經過反復的研究和調試,并以保鮮技術、冷鏈物流等的配套支撐,來保證菜品風味獲得消費者青睞。越是未來可期,就越需要充分重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痛點敏感點。餐飲企業特別是大型連鎖品牌,更應主動帶頭,把事辦到實處,把話說到明處,讓消費者看到品牌確保餐食安全與品質的努力與誠意。
作為美食大國,“舌尖上的安全”與“舌尖上的風味”,都是公眾的重要關切。無論是“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餐飲藝術,還是速食食譜、預制菜品的工業化趨勢,其實都有其合理性,也滿足著不同的消費需求。說到底,所有的討論,不是要把預制菜污名化,而是要實現透明化。明示“預制”,并非意味著廉價低質,掛著“現炒”,也不是必然品質過硬。無論什么菜式、怎樣烹飪,都要講安全衛生、信息透明,進而獨具風味,這才是行穩致遠的關鍵。
(北京日報)
- 經濟日報談西貝羅永浩之爭:一場關于預制菜的民意調查
- 羅永浩5問西貝道歉信:顧客虐你什么?10月1號前還賣剩菜?回懟于東來:不要攪渾水
- 西貝發布致歉信!兒童餐等部分菜品調整為門店現做
- 半島叨叨丨被噴“網絡黑嘴”,羅永浩徹底怒了!停戰一天后,重新開戰西貝,邀西貝賈國龍直播對話
- 西貝創始人賈國龍道歉:我應對方式有錯,改!
- 西貝全國門店停止開放后廚參觀
- 羅永浩宣布“停戰”,數據顯示事件中僅有6%的公眾支持西貝;多位餐飲老板聲援西貝
- 實探西貝:北京最大門店“堂食等位客流降七成以上”
- 實探西貝:蔥香烤魚用的是保質18個月腌制冷凍魚
- 記者探訪青島西貝,門店表示可以進入后廚參觀,廚師長詳解“羅永浩菜單”制作過程